close

最近台灣鼎沸的話題,台大外科總醫師出走醫美、內外婦兒外加急診重症科嚴重人力流失、外科名醫李明鐘被告醫療疏失三千萬、女醫師在facebook上po文「消失的膽囊息肉??為什麼不是誤診??」等等,新聞很多,連結就不一一貼出來了,想查新聞請估狗。

很多不懂醫、不瞭解醫院內部如何運作的一般民眾,遇上了自己或親人生死關頭ㄧ瞬間或健康出了麻煩時,能信任的只有醫生,但診治後、術後有「問題」的, 也只能「怪」醫生。深感很多台灣民眾喜歡自己當醫生、自己廣泛收集資料, 不用念醫學院、不用當每天累到比狗還不如的住院醫生好幾年訓練 、不用考試考個半死,什麼都不用,只憑門外漢所謂的「常理」或「醫學推理」,找個律師,加上惡法與無知法官的縱容,動輒就是千百萬的生死醫療糾紛賠償。

錢多事少壓力小的麻醉、眼科、放射科等等,不用熬夜值班、不須面對生死難題,在美國也是醫學院畢業生多年來數一數二的熱門科別。當紅炸子雞,醫美,越來越多醫學生投身,是大環境下的產物。內外婦兒外加急診重症醫生沒人想當,是大環境逼出來的。

尤其是外科。在美國,醫學院屬於學士後教育,順利者念完四年大學、直接申請到醫學院花四年念完。一般外科訓練五年,出來後專精於盲腸、膽囊、 胃等腹部器官或胸部、腺體組織等等,這樣是十三年。要當心臟、肺臟等其他更複雜器官外科醫生,請再多做兩年fellowship,要走小兒心臟外科?再多個一兩年吧。傳統路徑,十五到十七年年培養出來一個心臟外科醫生,很正常。台灣系統如何我不是很清楚,不過相信一位醫生在培育過程中,自己所下的苦功與教育單位付出的成本,鐵定也是高得不得了。

這些精英中的精英,住院醫生時期領著比在星巴客打工還要少的時薪、吞下自己家庭與感情私生活上的挑戰、除了執刀等專業訓練外、每天還得周旋於病人家屬中間。當了主治後社會大環境與法治的不公平對待,被社會大眾扣上「必須做保證性醫療工作」的無謂責任與壓力,不然千百萬賠償金的法律訴訟等著你去處理。


要不是很有大愛,很有理想抱負,在這樣的環境下,誰會想投身爛海?

醫生不是神,神也不會來當醫生。醫療行為背後所涉入的人力物力龐大,救治行為本身所涉及的非人可決定因素複雜又多變。在這樣的狀況下,醫生秉持救人助人精神與醫學專業知識,盡一己之力,但每個手術都有著開膛剖複後看到真實器官時可能必須改變的某些程序與決定,每個病例也都有無可控制的潛在風險,這些,不能要求醫生來承擔。
 

多年前意外受傷接受緊急脊椎手術,七個小時後醒來才發現下腹部多了一個三十公分長的切口, 幾週後某次回診才發現左胸下最後一條肋骨被鋸下磨成骨漿幫助填補脊椎上的鈦金屬釘架,自體填補以減少排斥。手術中間醫生誤切主大動脈,全身90%血液流失,導致左肺血胸與血崩,必須多進行個抽肺血水手術外,更造成術後恢復困難。兩個腦神經外科醫生、兩個一般外科醫生,領著兩大組醫生護士人馬,進行了七個小時手術後,上述那些,都不是這類手術少見的風險與副作用。難道我這樣的病人要去告醫生「怎麼沒先和我說傷口會這麼大?根本不是我預期的?」、或是「為什麼要鋸下一條肋骨沒有先和我說明?你知道那有多痛嘛?而且身體外觀看起來有多奇怪?」  或是「怎麼可以切到我的主動脈讓我大失血導致復原過程途中生不如死?」

七個小時後,我雖然是個縫縫補補從裡頭痛到外頭好幾個月的破布娃娃,但是我滿心只有感恩,感恩到極點,感恩到這輩子不知道該怎麼回報。沒有他們,我極大可能永遠都不能再走路,永遠只能坐在輪椅上,人生永遠變色。我可以走、可以跳,正常人可以做的運動全都可以做。身體開過ㄧ個洞,就不要妄想可以回到原本媽媽生給你的那個完美身體;該痛的、該麻的、該不舒服的,到現在還是隱隱隨行。這是手術的長久副作用,但是我可以跑跑跳跳享受正常生活,
這就是個成功的手術,賦予我新生的手術。

每當看到台灣醫療糾紛的案例,我都很難不拿出來和B以及他的同事們討論。尤其是李明鐘醫生那個案例,大家對於判決難以置信的可以(同個案例在美國要告應該也很難告得成)。美國人很愛告醫生,醫療糾紛非常多, 也產生外科人才流失的狀況,不過似乎沒有台灣那麼嚴重的感覺。美國醫療糾紛官司歷史發展已久,相關的法條與系統規定也早已建立起來,不是糊亂告就告得成的。從報章媒體上看起來,台灣整體環境對醫生的支持系統實在窘困得難以想像;實際上狀況有多糟糕?可能只有台灣醫界人士自己最清楚。

當然,醫界疏失時有所聞,大小疏失都有。比如說,ABC醫學實境紀錄片,Boston Med裡  ,第六集,小兒心臟外科名醫在攝影團隊跟拍拍攝過程中,誤將心臟有問題的新生兒血管錯接。雖然即時進行補救手術、順利解決問題,不過聽說因此MGH給了些處分、家屬進行了求償,同時醫院也暫時停止了新生兒開心手術,重新思考其中細節。新生兒心臟血管小得不得了,天生不健全的心臟模樣多種,現今科技能為醫生提供的協助有多少?人與自然身體缺陷的對抗可以進行到什麼程度?等等。許多該思考的環節,絕對不是只怪罪醫生就可以的。心臟手術和一般外科手術不一樣,許多案例不是1就是0,病人不是生、就是死,中間模糊的地帶比較小。但比如說小兒換心手術,即使是「生」,成功的案例也不過就是延續個未來最長十年的生命;接下來,等下一顆心。


我不懂醫,以前就像一般大眾敬仰醫生的妙手回生,影集如ER(急診室的春天)、Grey's Anatomy (實習醫生)或scrubs,讓我愛不釋手。直到嫁做人婦、身邊朋友一半以上在醫界服務,才慢慢瞭解到,醫生真實生活情境與每日學習與挑戰大概是什麼一個樣貌。

不了解狀況的人,話總說得特別大聲、也特別有力站在令人匪夷所思的道理上。 
醫療有糾紛,可以理性溝通、良性互動。硬是要告人告到翻掉,那就不要怪可能出現的四大科與急診重症空巢狀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test8 的頭像
    itest8

    itest8的部落格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