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009 Salzburg。Austria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98.03.19

這次的Salzburg之行
原本計畫好要好好在old town走透透, 至少品嘗Mozart coffee, 吃到Mozart chocolate, 去Mozart Dinner Concert, 與參觀Mozart故居等夢想藍圖
因為陰雨以及一連串的學術活動而打亂我的如意算盤

基本上 這四天我幾乎都是待在conference會場
週日是唯一我有空的日子卻是整個陰雨綿綿
在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狀況下 即使有參加研討會所舉行的cultural tour 也很難好好仔細的品味這個城市


大雨下的Schloss Mirabell。遠眺old town內的城堡與教堂

Salzburg不大 卻是個文化歷史古都
到了這裡才發現當初預設的觀光時間根本不夠
我又是個貪心的旅行者
囫圇吞棗的走馬看花我一點都不喜歡 也不會玩得開心

我喜歡自己慢慢走 慢慢解讀 慢慢體會每個不同城市
去了解它的文化背景與所產生得意義
去local vender 採買在地食物 品嘗在地風情餐點
去和local people對話互動 體會不同城市的居民的特性


Festung Hohensalzburg內的木偶博物館。彷彿可以望進木偶眼中所曾經歷過的中世紀王室興衰

走在Salzburg old town街頭 有太多文化衝擊與訊息
中世紀城堡的陳設 如何反應當時人們的生活?
Mozart的生長時光背景如何影響這位音樂家?
回碩歷史,王宮貴族是如何在那古老的木製ball room跳舞作樂?
15世紀巴洛克建築物反應出來的城市訊息為何?
那高掛的前納粹時期巨型石雕壁畫所呈現的意義是什麼?


依丘而建的old town城環石壁

走進這個依丘建築的城市 石製拱門上高掛的民族象徵 走過其下似乎也能感受到那中古世紀的黑暗歐洲時期歷史
隨處都播放著古典樂,尤其是Mozart的樂章,這個古城不只透露出濃濃的歷史藝術氣息,更是個當代藝術展現的有機體


Residenz Palace - Fürsterzbischöfliche Residenz

巨型藝術雕像與壁畫作在陽光下照應著過去,現在,與未來
散落城市各處的音樂家,演奏著有質感的樂曲,每個角落幾乎都有驚喜出現
整個salzburg每晚都有藝術活動,或是音樂劇,或是concert, 或是其他音樂表演 藝術的傳達與熏陶兩著相互互動
連計程車開口閉口討論的,都是貝多芬,Mozart或巴哈


Schloss Mirabell。神話人物雕像

這個第一視覺印象讓我感到相當僕素的Salzburg
其實是堅持承繼文化古習 同時轉化為當代藝術
這個由歷史,巴洛克與洛可可,與音樂共同建構出來的城市
相當值得細細品味與行走

可惜我沒有足夠時間 只能盡量強迫自己走馬看花
食之未髓地還沒離開就已經在計畫未來的再訪


Festung Hohensalzburg 城堡內部高牆

至少有三個地方 是較為慢慢走過的
Festung Hohensalzburg (薩爾茨堡壘)
The Mirabell Palace & Garden (米拉貝爾城堡與花園)
The cemetery of St. Sebastian's Church (聖賽巴思丁教堂墓地)

而著名的old town 儘管我跟著tour走馬看花了兩回 不覺得有深入的體會其精髓所在
但對主街Geteridegasse倒也頗有深刻的感官刺激存留在腦海中


充滿遊客的old town

至於做足了功課 卻因時間或所在地距離不能成行的
St. Peter's Church & Cemetery(聖彼得主教修道院&聖彼得墓園), 大教堂
Mozart-Wohnhaus (莫札特故居), (Mozarts Geb urtshau莫札特的出生之屋)
以及城外近郊的Bad Drrnberg Salt Mine(哈萊恩鹽礦), Schloss Hellbrunn(海爾布倫城堡), Eisriesenwelt Hhle(埃斯維特冰穴), 與Wolfgangsee Lake(沃爾夫岡湖)

這些只好留待下回再繼續未完成的旅程了
不過那些已經印記到腦海裡的 已經足以回味不已


埋葬Mozart 父母的The cemetery of St. Sebastian's Church 。不言而喻的肅靜


The cemetery of St. Sebastian's Church。流淚的天使是弔唁逝者的主要表徵


【延伸閱讀】
 
2009 Salzburg。學術之旅。The ongoing changing identities and selves as a woman, a mom, and a wife
2009 Salzburg。學術之旅。Feeling Salzburg
2009 Salzburg。學術之旅。Fun Academic in Salzburg
2009 Salzburg。學術之旅。起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98.03.19

出發前 我完全沒想到 這趟生平第一次的歐洲之行
會在我小小心靈裡頭下如此巨大的震撼彈

世界真的是太大了

認識了這麼多國家 不同文化社會政治背景的學術工作者
尤其是歐陸 是個我完全陌生的領域
不同國家的歐洲人們 各自擁有相當強烈的身分認同
所舉體表達出來的意象,行為, 與思考脈絡 讓我大開眼見

原來Derrida在這裡是被這樣應用討論的
原來從political science領域出發 在討論文化的定義上 有這樣不同的觀點
原來從哲學角度出發 入世的思考弱勢族群 在討論角度與書寫邏輯上 有這樣大的差異
只能說
每個領域 不同region 都發展出各自一套學術邏輯
採用相同的理論 發展出不同的應用模式與解釋

多聽 多看 多討論
大腦接收相當多且密集的刺激 因為不停的運轉 有時很難一時消化
但在持續的討論對話當中 不知不覺 新的訊息早已轉化

基本上 很快的和我相談甚歡的

首先
週日因為參加cultural tour所認識的Noel和Alberto 以及Noel的家人
學術團首度成軍

Noel是個老摳摳的英國人 哲學出生的他 異常風趣幽默又多話
他從不願意停止說話 且一開口 就拐彎抹角的開完笑 很是有趣 是個風度偏偏的老先生
已從學術機構退休的他 依舊積極參與學術討論 他以NOBOSS 維根斯坦學術俱樂部的會員身分來投稿
相當批判犀利

Alberto一開始是個給人安靜印象的葡萄牙人
他是參加另外一個子計劃:digital memories conference 為某個葡萄牙語言學系助理教授
在tour中總是靜靜的聆聽解說 欣賞景致兼拍照 不似其他多話的歐洲人 (註一)

兩個半小時的tour一路走下去
我和Valer(Noel的朋友)從幾句簡單的對話 很快的無所不談
Valer是個非常優雅大方的英國婦人 從事歷史教學與圖書館研究的她 和我沿途分享許多奧地利歷史與建築美學的關係
是除了導遊Stephen外 讓我學到最多文化知識的人
Valer對我非常好 就像對老朋友那樣的好 但我們卻有35歲以上的差距
我比她女兒還要小!只能說是忘年之交了


讓我和Valer越走越近的old town 歷史大壁畫

tour結束後 Valer邀我和她的朋友一起用餐
所以才進一步認識了Noel和他的老婆Pats
剛好整路上同樣偶而和我有一搭沒一搭的Alberto獨自一人 我直覺問他要不要一起用餐  
 
就這樣 我們五個人一起渡過了兩個美好有趣的夜晚


左起Pat, me, Valer, Noel, and Albero 於Zum Mohren用餐 道地的奧地利菜配Schnapps!

接著
在會議過程中 因為有機會私下聚會 同時研究關心主題相當接近 而不知不覺越走越近的
美國出身 目前在土耳其某科技相關大學任教的Scott
土耳其建築與景觀設計博士生 Zeynep
波蘭的語言社會學博士生Ewa
葡萄牙的社會學助理教授Pilar
葡萄牙現代語言語文學助理教授Ana
新加坡國際關係研究Joanna
丹麥哲學與歷史研究博士生Ejvind
來自香港在倫敦政經學院就讀government的Baldwin
英國法律博士生Hua Wei


左起Ejvind, Scott, Zeynep, me, and Baldwin; Lunch time

於是中餐一起吃 茶點時間一起討論 晚餐一同進行
一起約著觀光行走 更是一起約去bar 討論偏輕鬆面向的學術議題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
學術團成員就像好友般 談起私事 談起自己 談起各式各樣有趣的話題
不同的文化背景 使得對話相當多元又特別
比如說 我和B和生出來的half & half Ezii
就讓我們延伸出了女性身分,國家認同,女性在學術上的不平等弱勢,以及新移民第二代文化認同等話題


Crown Plaza, the Pitter; Dinner with wine and schnapps!

當理論與生活經驗確實連結時
思考起來真的是非常愉悅的一種感覺

而在這過程中 “對話“是相當不可或缺的一環
同樣的議題 每個人自己躲在房間裡都可以看著新聞媒體就意識到
卻很難透過和自己對話產生什麼批判性的計見解 也容易落入主觀思維的泥沼

當老話“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再度出現
大家心裡都相當不捨 相互約定保持連絡 有機會就交喚學術訊息

計畫主持人Paul相當希望我能再回歐陸參加會議
說真的 歐美兩地的研討會氛圍 大致上來說的卻是有差異存在
我的研究領域在美國所舉辦的研討會多因過分巨大 導致與會者依舊流於一個孤獨對話的個體角度  
當然美國有數不盡小型的研討會
但是在大型研討會都參加不完的狀況下 除非該小型研討會真有特別吸引人之處 不然很難(至少讓我) 想去參加

無論如何 研討會只是個過程
重點在於會後的產品完工與輸出
我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左起project leader Paul, me, Joanna, Scott, Ana, and Ana's husband; last night in the bar






ps1
歐洲人真的多話的可怕 尤其是南歐和英國 喜歡插嘴 還喜歡同時兩個人一起大聲沒有交集地各說各的 讓我相當驚訝
我一直以為美國人很多話 相較之下 美國人有風度多了

說話的習慣與藝術 也有文化區域性
亞洲國家的人 多傾向有禮貌的聆聽他人再發表自己的意見 插嘴是某種程度的無禮
很少在他人說話的同時打岔
除了關係較親近的人 很少有人會願意說自己的私事
很不喜歡和不熟的人裝熟 也不喜歡說太多自己的事
多話總是會給自己添無謂的麻煩 何必浪費自己與別人的時間來說那些無關緊要的芝麻綠豆小事
 
美國人的多話 (或許該更仔細的界定為中西部人)
是喜歡談論生活瑣事 是喜歡分享大腦思考的程序 是喜歡把所獲得的一點一滴想法說出來的
不過若有兩個人同時想發言的狀況發生 多會有一方禮貌性的退讓

即使如此 有的時候還是會讓我覺得 “啊呀 有必要搶話搶成這樣嘛?“
 
但是 歐洲人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可以數個人同時各自講著自己的觀點 而且異常大聲 彷彿是想用音量武力性的壓迫他人就範
而且說話方式非常非常拐彎末角 同時開著諷刺性意味濃厚的玩笑
有的時候 真的笑不出來
有的時候 甚至還會引人頗為動怒  (某個葡萄牙人的家屬 無禮的程度讓在場的人都忍不住禮貌性的吐槽)
來自葡萄牙的Alberto非常有所感的 和我分享了對於南歐人的大聲公文化

比較英國和美國製作的電視影集 “office“ 就可以體會我所言為何
 

【延伸閱讀】
 
2009 Salzburg。學術之旅。The ongoing changing identities and selves as a woman, a mom, and a wife
2009 Salzburg。學術之旅。Feeling Salzburg
2009 Salzburg。學術之旅。Fun Academic in Salzburg
2009 Salzburg。學術之旅。起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09.03.19


2009.03.14 Frankfurt Airport

晚上八點半的德國法蘭克福機場,擺設精緻商品的免稅店幾近打烊,乘客或匆匆入境,或散落四處的在碩大的候機室等候登機
而有更多像我這樣,等隔夜轉機的旅客,正坐在躺椅上等待渡過慢慢長夜

這趟國際研討會行的最後一夜
因為總是扛著行囊走透透 而全身肌肉嚴重酸痛
因為懶得多待雙好走步鞋 而兩個腳板酸痛破皮
因為大西洋兩岸六個小時時差飛行 與 一抵達目的地即開始馬不停蹄
還在嚴重時差的我
只想找個舒服的地方蜷曲心靈 讓心神由過去五天如同兩個世界差異的探險慢慢沈澱
只希望快點回到家裡的柔軟大床 好好和兩個寶貝睡上個好幾天


2009.03.15 Kollegienkirche

這趟Salzburg之旅 收穫滿滿
來不及仔細咀嚼的我 帶著數不盡的心靈,文化,學術刺激 與 身分認同的多重衝突與轉換只想好好細細回味品嘗這難得的經驗

是的 很榮幸被這個英國有名的牛津學術組織所邀請 來發表拙作
這個組織是由某個強烈不滿牛津大學研究生止為求名卻不求慎解的學習態度的哲學教授所發起的團體
以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為基礎的 希望能提供所有跨領域在學術工作的人員一個開放的場域交換想法觀點 與換取新的思考視野刺激
存在十數年 成功號招起一群和他有相同批判想法的學術工作者
組織日益茁壯 每天都有30個以上計畫在進行
某個計畫底下又有許多子計畫 以不同學術活動方式來進行 如研討會, 座談會,學術旅行等等
所有presenter的文章都會集結成有ISBN編號的ebook 另選出精選文章集結成hard copy
最重要的組織宗旨為要求所有與會者極盡可能的全程參與所有議程、要求全程與會,且提供多種對話場域讓與會者進行學術交換
每項活動都將人數控制在30人左右 以讓學術交換的初衷得以實現

我參加的文化,政治與美學學術研討會(CPE) 為期三天在Salzbrug舉行
同時其在Salzburg還有其他五個子計畫研討會同步舉行
每個計畫主持人不只讓計畫內的與會者得以進行真正的學術交換外 這組織也以酒會的行式提供不同子計畫的與會者互動機會

當初會決定接受邀請 大老遠飛到歐洲 就是因為欣賞這個研討會與眾不同的觀點與作法
加上歐陸是文化研究大本營 不來朝聖臨聽 會對不起自己
為此還另外申請了三個不同的funding 畢竟獨立研究者如我 是很難自掏腰包砸大錢來參加這樣傷荷包的會議

只能說 會期的最後一天 我是帶著滿滿收穫與心得 以及在短短三天就恍如認識許久的新朋友 不捨的離開

CPE總共有
澳洲 英國,愛爾蘭,土耳其,芬蘭,波蘭,荷蘭,美國,葡萄牙,西班牙,丹麥,台灣,日本,菲律賓,香港,非洲,新加坡等國家代表出席(註一)
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研究,維根斯坦研究, 媒體研究,教育社會學,社會語言學,文學,藝術,歷史,行政,法律,醫學,環境水利,建築與景觀設計,政治與國際關係研究,宗教學,澳洲研究等領域
可見有多跨領域!
與會者有2/3都是大學教授或在研究中心從事研究工作 其他1/3則是博士生
每個人都有共同關心的主題 討論起來特別有趣

這樣的會議有益也有弊

益的方面
聽聽不同國家因為不同的文化與社會脈絡 與不同領域 是如何採用,詮識,與比較相同的理論
衝突點為何?思維的脈絡為何?具體成立的邏輯為何?
多元對話場域提供與會者不同程度的思考刺激 在宜人的春陽下沿著Salzach河畔討論共同關心的議題 更是特殊的經驗之一

弊的方面
大多數領域多為人文社會學科 對話建立於差別不遠的基準點 交集當然又多又激進
但某些領域實在差太遠 比如建築,環境水利,醫學等等
論文發表者與台下聽眾的基礎知識有落差 即使聽起來津津有味 還是不容易立即提出有具體建設性的質疑
 
不過除了會議時間之外 大多數與會者都很快的各自三五成群 相約中餐晚餐甚至去bar小飲一番
除了討論學術 也討論生活 討論Salzburg 討論各自的文化與社會

從第一天抵達Salzburg 到會憶結束離開
除了回飯店休息的那七八個小時 (每天都午夜才回到飯店休息)
其他時間都是很密集的 與人互動 進行學術對話 或交換彼此不同的文化與生活世界

幾天下來 接收到的訊息的豐富程度 是我當初始料未及的
更感激有這樣的機會  急速擴展了對這個世界的進一步了解 開啓了更多思維視窗

新認識的學術夥伴 在分離時
除了相知相惜 一一不捨之外 更是約定保持連絡 繼續彼此的學術對話
短短三天之內 一個研討會可以使得與會者產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2009. 03.15  Salzach River


ps
計畫領導人把我算作美國代表 我不喜歡 所以主動反應把台灣加上去
又不是美國人 何必造成他人誤解
來自香港在英國政經學院念書的Wong被當作英國代表 來自日本在芝加哥求學的Yuki被當作美國代表 不過他們似乎都不是很在意...



【延伸閱讀】
 
2009 Salzburg。學術之旅。The ongoing changing identities and selves as a woman, a mom, and a wife
2009 Salzburg。學術之旅。Feeling Salzburg
2009 Salzburg。學術之旅。Fun Academic in Salzburg
2009 Salzburg。學術之旅。起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