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瀏覽政治網站的時候,又重新看到了這篇馬英九 一路走來始終孤獨的奇文,寫出這種文章難怪中國時報會倒!我忽然發現裡面的文字把名詞改成任何人的,都能變成一篇文章,我就把我的名字改了改,也寫了一篇奇文
請注意!看完嘔吐,我蓋不負責!

尹德根 一路走來始終孤獨
上山偶吐記者/自編自導報導

尹德根是很孤獨的人,在紅塵裡,他一直站在孤峰頂上。雖然現在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尹德根還是站在孤峰,迎向未知的明天。

從小在父親期許下,尹德根讀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左傳、論語、孟子,每晚十時熄燈,早上六時起床念書,還要跑步爬山,他很早就自然地把國家興亡重責攬在自己的肩頭上,對忠孝節義、道德操守,有著近乎執拗般的堅持。



大學畢業後,工作算是一路順遂,晚近更成為民藝研究界的熠熠巨星,尹德根很努力讓自己成為大家所想要看到、習慣看到的「尹德根」。維持標準笑容、如做功課般爬山游泳,永遠對人彬彬有禮,應對進退不慍不火,談論遠景條理清晰,這就是過去一路走來、眾人熟悉的尹德根。

事實上,尹德根是很壓抑的。私底下的他,喜歡講笑話、調侃人家,一天累下來,喜歡輕鬆去山下買有美麗店員站台的清心福全,講起話來引經據典、喋喋不休。沒有太多人注意的時候,他會露出「三八」的一面,會隨興引吭高歌、甚至跳起山地舞,也會毫無心防和人擁抱,真誠、熱切,又溫暖。



但是這般真性情的尹德根,隔天又會變成大家熟悉的尹德根,偶爾開開小玩笑,但大部分時候是「謝謝指教」。在父親從小教育的「大我」中,尹德根選擇將自己的「小我」封閉起來;只是這樣壓抑的結果,有時難免會出現自我衝突,使得有些時候的尹德根顯得如此「不合時宜」。



下鄉拍照,他一步一腳印的走,碰到專業課程,他專注聆聽,低頭認真做筆記,就像一個好學生,努力記下從裡到外的大小事情。可是從旁邊觀察,尹德根再怎麼認真,和其他人始終有著看不見的膜,雖不致到格格不入,但就像一個鮮明的身影,無法融入背後的風景一樣。

有天晚上,在拍完家將比賽後,在基隆聖安宮中心的廣場,吹著海風,和鄭永昇CASH坐下來聊,有那麼一時半刻,尹德根兩眼望著遠處,彷彿在凝視什麼似的,穿透了層層暗沉的烏雲,卻落到了一片虛無裡。這時的尹德根,顯得特別孤獨。



對待同事、同學,尹德根秉持著中國古代「士大夫無私交」的觀念,和人互動,全部都是秉公來往,從不過問私事。相交十幾年的國中同學Y君有一次私下說,這麼多年來,尹德根從來沒有問過他家人如何、父母如何,見面寒暄而已。他的大學同學生病,朋友跟他告知,尹德根竟也一句都不問。

偶爾,尹德根才會不經意地向朋友流露出真性情。剛開始去上班時,他的同事常會在午夜過後接到尹德根的電話,一談就是好幾十分鐘;有時同事會發現,尹德根是邊講電話邊在跑步機運動,和人像老朋友般地聊天、吐吐苦水。但隔天上班,尹德根又回復到客氣的距離。



對待不熟的人,尹德根顯得客氣,但對同事,他也會疾言厲色。許多在他補習班工作後就追隨他的同事和學生,有時會被他直言罵到落淚;在老同事面前,尹有時也不加修飾,會捶胸怒斥沒有達到要求,會不假辭色指責做得不夠的地方。許多同事私下會對朋友露出茫然神色,不知道自己在尹德根心中到底是何定位。

僚屬如此,遑論其他興趣的同好。除了專業出身的多年友人如鄭永昇、Y君、阮俊德、古庭維、陳柏安、陳穎萱、劉展祐等人,尹德根幾乎沒有朋友;他不交心、不交換、不結盟,不群不黨,除了必要的往來,他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前年他暫時失業的時候,徹底突顯了尹德根的人際網路,尹德根身邊,永遠還是依附者多、知交者少。



為了家國,尹德根或許不在乎這些朋友,但四處奔波拍照,犧牲了不少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卻讓尹德根深深遺憾。一次在職訓課程的休息空檔,尹德根難得地真情流露,跟朋友講起家人,思念之情再難遏抑,旁人無不動容。但收起情緒後,尹德根還是一天工作十七小時。

公開對外時,少數讓尹德根放鬆的時刻,就是談論起他景仰的先賢先烈,譬如孫中山、蔣介石等,他會眼神發亮,像個大學教授侃侃而談。第一次他坐火車從台北到宜蘭,尹德根跟友人古庭維談了很久,旁人以為在談鐵道話題,殊不知尹就是在說蔣介石的故事。



在對「大我」無止盡地追求下,尹德根形同放棄了「小我」,現在太多人認識他。尹德根意外被逼進了紅塵浪裡,他被迫寫下這種詭異的文章,驀然回首過去的一切,如今看來不過是個倒影。尹德根真的想從孤峰頂上走下,迎向未知的明天,即使可能環境不再如過往平順,他也希望不可能再是過去的尹德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