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方 商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20130705 | 工商時報 | A6 政經八百

日本的「日本再興戰略」在6月中宣布之後,東京股市應聲大跌。大部分媒體將其解讀為安倍首相的第三支箭力道不足,而引發投資人的失望性賣壓。其實影響證券市場的變數很多,以短期指數漲跌來論斷政策的良寙可能有失公允。要掌握「安倍經濟學」對於日本的中長期效益,還是必須針對政策推動是否落實進行探討才是正道。
戰略中著墨甚深的「醫療服務輸出」,便是日本政府十分積極投入的項目。除了訂定了2020年前在海外設立至少10處醫療據點;2030年前創造出5兆日圓市場營收的明確目標外,4月底安倍首相出訪俄羅斯等國時,更以推銷員之姿大力宣傳日式醫療的卓越品質。然而在歷任內閣的產業政策中,「醫療服務輸出」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明知會有「了無新意」之譏卻仍加碼投入,其在日本產業轉型策略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台灣近來兩大重要政策成果「自由經濟示範區」及「服務貿易協議」之中,國際醫療服務都是其中的重點推動項目。未來無論競爭或合作,日本的動態都是我們應該密切觀察的對象。
受惠於龐大的市場規模與完整的醫療制度,日本過去在硬體設備與技術服務上累積了不少先進經驗,連美國GE也在今年將尖端的臨床用核磁共振裝置(MRI)開發據點移至日本。但在少子化造成的市場萎縮與保險刪減壓力下,越來越多的日本醫療組織已經將海外市場開拓放入經營的策略選項。其中,具有先進醫療技術供需落差的國家是首先選擇的目標。例如北海道的「北斗醫院」便在2013年4月於俄羅斯東部城市投資5億日圓,設置了重大疾病影像診斷中心,導入了64切面電腦斷層掃描儀(CT)、MRI等先進設備。
日商拓展海外市場,人才問題是另一重要考量因素。為了讓日式服務可以完全移轉並落地生根,業者初期都希望能派遣日籍專家到當地,透過實際服務的提供一面培訓現地人才,一面逐步導入日本的運作模式。例如Capital Medical今年4月起在越南胡志明市開始提供惡性腫瘤疾病的醫療服務,主要是因為日本醫師完成手續後,便可以在當地從事醫療行為。
至於在其他日本證照資格不被承認的國家,當地的位置、人才等條件能否建立起一套營運模式與服務品質的複製機制,便成為成敗的關鍵。結合了日本18家醫院、豐田集團共同投資30億日圓,在印度邦加羅爾(Bangalore)設置腦神經外科醫院的「SECOM醫療系統」,當初也是因為當地優秀人才的醫療知識與語文能力,才將該地列為候選地區。
最後,影響日商投資意願的是法規鬆綁。日本國內對於診療報酬的規定非常詳細,連醫院經營也限制是必須是醫療法人。但亞洲部分國家已經開放民營醫院的自由競爭,營利法人也可以具備參與的資格。企業化經營提升了營運績效,如泰國BGH與馬來西亞IHH等醫療集團2012年的淨利率都可以達到二位數的17.8%與11.3%。像三井物產這樣的A咖企業甚至投資了IHH集團 900億日圓,企圖在這家亞洲最大民營醫療平台之上,發揮自身原本在醫藥品/醫療器材買賣領域的專長,以及獲得進入中國大陸醫療服務市場的門票。
中國大陸原本是日本醫療機構動作最積極的地區,但過去幾年由於醫師法修改等制度性風險增加,導致以診療所形式提供服務的大部分日系醫院相繼撤退。近來少數較令人注意的動向,僅有日本政府補助金支援下所進行的幾個實驗性合作專案,但都離實際的商業營運尚有一段距離。即便如此,從投入資源分析,中國大陸依然是日本政府最希望協助業者進入的市場,在四處遍尋任何可能切入機會的迫切性下,台灣是否可能妥善運用手上「自由經濟示範區」、「服務貿易協議」等強大政策工具,利用日商資金與技術,組成不同形式的合作團隊以共同分享市場大餅?這是我們未來相當感興趣的觀察重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