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3 



巨大落地窗、撲鼻的巴西咖啡香、一個人、一臺筆電、一個大腦。

喔,包包裡的口香糖準備在我快要精神不濟時拉我一把。

陽光從落地窗外洒進,溫暖了冷氣房內的冰涼手臂。 拉拉披在身上的外套轉頭看看窗外,人來人往。

眼界所及的世界,就如目前的生活一般,簡單、充實、日復一日。  


 
  
 

「我不是在圖書館、就是在前往圖書館的路上」忘了在哪看過這段話,但深深符合目前的生活情境。

台灣兩位恩師其中一位曾經和我提到,當年在國外攻讀學位、進行博士論文寫作時,最享受的就是坐在湖邊樹下一個人閱讀、思考的那段時光。
 
修課時生活緊湊,人如報告製造機般的運轉著,寫出來的東西是不錯,但篇篇都還有好大的進步空間。博論寫作提供了學術生涯中一個很重要的沈澱機制與過程,一個人一本書,足以反芻許久,在心中架構出新的理論框架、回饋出批判省思。


一個人逍遙自在時,學校大湖邊的terrace,大坡上的草皮上、主街上的咖啡店,都有著我和朋友一人一本書、一疊研究資料的身影。

生了孩子後,曾經一邊擠奶、一邊改寫會議論文;孩子睡了時趕緊趕工、孩子醒了則專職照護。再也沒有湖邊或草地上閱讀的愜意暢然,在孩子上全天day care前,有機會擠出時間進行學術工作,是最令我開心的事,即使到半夜三更都還在敲打鍵盤燒腦袋,也甘之如飴。  


指導教授說,當年他邊寫論文、邊一個人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讓老婆專心修課。兩個孩子僅差一歲多,皆在身為博士候選人時來到身邊。當代教育社會學與課程理論界首屈一指的大師,也是這麼過來的,也因此,特別能體諒帶著孩子寫論文學生的酸甜苦辣。


我很幸運,一路上都有著不斷支持著我、鼓勵著我的人們,默默給我力量。 我從沒想要放棄那份對自己的期許,現在就差這麼臨門一腳,當然要堅持跑到最後。

距離考過資格考也有四年了。

四年中,當過了教學助理在大學部任教、當過了研究助理執行校園內當年最大的亞州研究計劃之一、待在研究田野好幾個月、參與了數個美洲與歐洲的國際研討會、懷了個孕、生了個孩子,孩子也快要三歲了。

該是離開的時候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