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根據氣象局前幾天的預報說明,本週六是個鋒面來襲的日子,我於是乎在這個週休就沒有安排戶外活動,改到室內的基隆和平島的原住民文化會館參觀,不過氣象局預測顯然錯誤,這個週六出了個大太陽。我在白天雖然發現被氣象局騙了,不過還是出門按照既定行程,前往原住民會館參觀
我現在的工作跟原住民族的事務天天息息相關,不過在原民會的規劃中,基隆市並不是台灣五十五個原民鄉鎮範圍中,而是直隸於當地政府的原民行政局。基隆市的中正去沿海地區,是基隆原住民族的聚集地,這來到基隆的原住民族多半都是原屬於東台灣,他們來到基隆多半從事漁業或是礦業討生活,最後就定居在此,成為另類的新聚落。
位在和平橋頭的『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成立於民國九十五年。不過成立這麼多年,很多的基隆人還是對他相當陌生,可見市府宣傳的程度相當不足。我曾經在附近正濱漁港工作過,也曾經介紹附近的阿根納造船廠及八尺門鐵路隧道,文章最後會給大家連結複習!這一天雖然說是週六上午,不過現場廣場沒有人車,冷清至極,從入口處看整個廣場,空空蕩蕩門可羅雀。
在入口處擺放了十二支的入口意向,象徵著台灣各原住民族的特色,不過在今年一月行政院原民會再度增列位在花蓮地區的『撒奇萊雅』族為第十三族後,入口意像其實要多出一支才算正確,不過這裡沒有太多觀光客,基本上也沒有太多人關心。
停好車後我走入內部,文化會館是一棟五層樓的建築,一樓為辦公室及小禮堂,二樓在平日則是托兒所,我直接走上三樓的漲市場開始參觀。基隆沒有太多的原住民文化,在這裡展示的原住民文物是以性質分類,而不是分族群,雖然動線以及裝潢完整,不過展展示豐富度有點空洞,同時解說牌也缺乏說明,所以其實要看真正的原住民文化,還是真的要到部落去
這是大家很熟悉的達悟族拼板舟,後方房屋則是仿造的泰雅族穀倉
台灣十三個原住民族的東西要全部在這裡說完,將會變成一篇長篇論文,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找尋很多有關台灣原住民的各方資料,這裡除了拼板舟和穀倉,還有原住民的漁業用具,工藝品等等的展示,在櫥窗內則是配飾,我看見裡面的木偶雕飾,沒有意外的又是只有十二族!
到了四樓,這裡展示的是原住民的服飾為主,以及週邊的紡織藝術
台灣的原住民族,早期時代分為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和達悟族等八族,由2001年以來,行政院原民會再度承認了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與撒奇萊雅族。這就是目前官方所承認的十三個民族,其實除了這十三族,目前也有許多的民族要求承認『正名』,例如泰雅族的分支『賽德克』族,所以所謂官方承認的數字,其實還會增加;基隆的原住民以阿美族居多,在基隆的原住民會館特別針對阿美族的服飾做出一番介紹
離開了室內,我來到後方的文化廣場走走,連結兩地的橋頭也放了木雕,不過這的地面充滿青苔,感覺沒有人在清掃
位在後方的原住民廣場是由兩個高地廣場組成的,中央有一座吊橋相連,根據手邊資料,這座吊橋是以『溝通』為創作緣由,吊橋一側出現的,是一座木製的瞭望塔,不過這裡樹木遮掩,比較沒有風景可看
另一邊就比較有看頭了,這裡由九支高2.2公尺,直徑80公分的圓柱組成的廣場,這九支圓柱是代表興建時大家熟知的台灣九大名族,各柱也刻有該民族的簡介介紹,後方則是原民石板屋,不過裡面堆放雜物
大體來說這裡的動線規劃不錯,不過真的是很久沒有人來維護了,不僅充滿青苔,同時還長出雜草,路邊的雕塑,就隱身在草叢中,感覺就相當遜色
走到底就是所謂的『圓形集會廣場』,這裡可以看見的風景就比較寬廣了,不過地板沒有維修,磁磚已經有些許破裂。一整片面海可以看見北寧路端的整個海洋大學校園,把鏡頭放向另一邊,則是看見八尺門出海口,和平島污水處裡廠及遠方的基隆嶼,此時天起轉好,天空相當晴朗,登高望遠心曠神怡!
離開廣場前我來到吊橋下方,這裡原先展示的是原住民生活模式的縮小模型,不過很遺憾的,被沒有公德心的人破壞,缺手缺腳,令人相當感到可惜!
在廣場後方,就是基隆的海濱國宅,興建於十多年前,是基隆市政府專為原住民為興建面相的國宅社區,雖然在原民會的部落統計中沒有基隆市,不過這裡還是自詡為一個『部落』,也興建了一個『部落聚會所』,這天中午聚會所正在舉辦宴會,拍下充滿喜氣的聚會所,我也結束了今天的參觀行程回家!
要前往原住民會館,可由市區經中正路轉正濱路,在上橋前右轉。或坐101公車,在上和平橋前下車即可,文化館免費開放,週一休館,資訊給大家參考!
延伸閱讀
阿根納造船廠
八尺門鐵路隧道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