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美芬/台北報導〕20130617

政府終於開了一扇大門,讓滿手是錢的壽險業者可以光明正大的介入政府地上權開發案及公共工程BOT案,表面上,這是為過多的資金找出路,卻也如同兩面刃,陷國家資產於財團化的危機中。
在聽聞政府開放壽險資金投入BOT案的同時,部分業者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政府在為太多標不出去的BOT案找出路;這也凸顯相當程度的事實,如基隆西岸碼頭都更案,已經進入第三次招標,到目前還是乏人問津;當初台北市雙子星工程也是連五次流標,最後雖成功標出,不料卻是招來更多爭議。
但錢可以完全解決BOT案標不出去的窘境嗎?這可能犯了一個大錯誤,這些BOT案其實不缺搶標的資金,缺的是可以賺錢的誘因。也就是說,這些標不出去的BOT案,政府單位應該重新檢討原因,如規劃案有疑義,或是本身只具公益性,不具市場性,或是根本連公益性都不具備,只是公務機關好大喜功的構思,而不應該只在資金上面打轉。
比起BOT案,地上權開發案就更具市場侵略性,看最近大咖建商、壽險業者「提錢向前衝」,採取的態度都是先搶先贏,佔地為王。
業者砸錢卡位 先搶先贏
目前政府還是精華區的最大地主,當初為避免房價被炒高,決定五百坪以上國有地禁止出售,結果,土地供應減少,房價照樣上揚,即使奢侈稅實施,雙北市房價二年來依然上漲二成多,被市場譏為奢侈稅無效;政府換湯前進,改成地上權標售,手握資金的業者,大搶黃金地,有的還有計畫,有的連計畫都沒有,反正先搶到地再說。
根據統計,政府開放壽險資金投入公共工程BOT案,預估有一.三兆的壽險資金大軍,可以直接介入BOT案,再加上搶標地上權的個案,整個國家公產或精華區土地財團化的危機隱然浮現。
將壽險資金導入公共工程BOT案及同意標售地上權案,在缺資金的政府找到解套方法,及為壽險業資金找出路等面向看來,算是雙贏策略;但是,一個把關不慎,老百姓就不在這贏的策略之中。如何把關?政府不能不審慎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