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時代,小小的你是否對星空著迷?一顆顆頑皮嫵媚的星星,伴我們渡過多少甜蜜的夢鄉。隻可惜現在的城市已很難見到像樣的星星瞭,僅有的也是昏昏暗暗的,被大氣污染和閃亮的霓虹搞的沒精打采,這不知是星星的悲哀還是人類的悲哀!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可以跑到郊外去看看滿天的星鬥,這樣的浪漫對時間和精力來說都是一種奢侈。不過你可以在一個靜靜的夜晚,打開你的Photoshop,用它來滿足心中小小的奢望。希望今天的這篇教程能喚起你兒時的記憶。(本例源文件點擊這裡下載)

準備好瞭嗎?一起開始吧!

1.新建一個360×288像素的RGB文檔,背景填充為黑色。

2.復制背景層,將副本添加雜色:數量為20%,高斯,單色。(圖01)

圖1
3.新建一層,設置背景色為RGB(240,152,208),背景色為RGB(0,40,152),選擇徑向漸變工具,在漸變類型中選擇從前景色到背景色,模式為“差值”,如圖做出漸變。(圖02)

圖2
4.重復剛才的過程,再做兩次漸變。(圖03,04)

圖3

圖4
5.現在,大量重復漸變過程,不過現在要使漸變半徑小的多。在畫佈上隨意的做出漸變,隻要將鼠標拖動的距離小一些就可以瞭。註意,要使漸變的半徑有所變化。要是你的圖看起來象圖05,那就差不多瞭。

圖5


6.用圖像>調節>去色,去掉圖像的顏色信息。

7.現在的圖像看起來太暗瞭,我們想讓它明亮一些。你可以有很多種辦法,其中最簡單的就是用亮度/對比度命令,將對比度增大到45;如果你對曲線應用的得心應手的話,我建議你還是再用曲線來調節一下,這裡給出參考圖及效果圖。(圖06,07)


圖6

圖7
8.好瞭,現在給我們的星空增加一點神秘的色彩。打開色相/飽和度命令,勾選著色,選擇你喜歡的顏色。我的選擇是色相212,飽和度61。
將圖層混合模式設為“疊加”,現在再來看看,是不是已經有點夢幻的感覺瞭?(圖08)

圖8
9.如果你是個挑剔的人,說不定你會覺得現在的圖像看起來還不是那麼令人滿意。就是這種“不滿意”,才促使我們做的更好。復制徑向漸變層,在副本上做出浮雕效果:角度為135°,高度為25像素,數量為40%,將圖層模式設為“疊加”。

10.接下來的這一步,你一定非常熟悉。我們經常用它來制造絢麗的效果,這就是鏡頭光暈。在你認為需要的地方添加不同大小的光暈,數值隨意設定即可。別看這是個小把戲,卻往往能帶來極好的效果。(圖09)

圖9
11.你是否覺得有些古怪?原因在於這幅圖的明暗過於集中,所以看起來平板,真正的星空是深邃浩瀚的,我們可以用一個小技巧來制造縱深感。新建一層置於星層或是雜色層之上,設置圖層混合模式為“疊加”,將色板復位為默認的黑白,選擇畫筆,用足夠大的筆頭,在新層中塗抹。你會發現,白色畫筆塗抹過的地方變得明亮,而黑色塗抹的則淡出,嘗試用不同的畫筆設置,你會得到最自然的效果。(圖10)

圖10
好瞭,現在你可以端上一杯茶,微笑著回憶星空下的童年瞭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博大精深》


  這是一幅臨摹繪畫作品。全部使用PHOTOSHOP繪制,其中毛筆是在3DSMAX中建模、渲染後,再到PHOTOSHOP中後期處理完成(本幅畫中使用瞭毛筆前端部分,但具體在3DSMAX中,毛筆的制作是較為復雜的,我們將這一制作過程,放在本篇文章的後面作詳解)。這幅作品的難點,在繪畫金筆,為瞭達到金筆的質感,重復使用瞭多次“漸變”和“Level(層次)”調整顏色、亮度和對比度。比較好的表現瞭鋼筆的外形和筆頭金屬質感,整體效果還不錯。下面是繪制這幅《博大精深》的步驟。取名《博大精深》與畫的主題互映。

1. 新建一個“12cm X 12cm”72dpi的RGB文件。

2.設前景色為“R=85,G=52,B=3”,選擇工具箱中的“Paint Bucket(灌色桶)”命令填充一個深棕色。選擇菜單中的Filter\Render\Lighting Effects(燈光效果)命令,設置如圖4-1所示。



從彈出的“Lighting Effects(燈光效果。是PHOTOSHOP中最為復雜的一個濾鏡。可以使用戶對一個圖像使用不同的光源、光類型和特性。可以改變基調、增加圖像深度和聚光區,可以將灰度圖生成紋理圖。

其中Style(類型):選擇光源,共提供瞭十七種選項選擇,缺省為中等強度的聚光源。還可以命名和保存這些調置。

Light Type(燈光類型):當勾選On時,該類型可選。共有三種燈光光源。

1)Spotlight,投射長橢圓形光。用戶可以以預視窗口調節Spotlight。移動中心點或通過橢圓上的四個框忙改變焦點,擴大或減少照明區域。

2)Omni散光。類似日光燈效果。可改變燈光距離、圖像距離(通過改變圓的大小),

3)Directional,它投射一個直線方向的光線。允許改變光線方向和光源高度。三種燈光在預顯示框中的調節是不同的。

其中Intensity(強度),用來控制照明的強度,取值范圍在-100—+100這間。參數值為100時,照明最強;參數值為-100時,圖像呈黑色。

Focus(聚焦),在使用Spotlight時使用,可以擴大橢圓區內光線范圍,也可以產生細光效果。

在Properties(特性)區域內,Gloss(發光),決定圖像的反光效果,移動滑塊改變表面從粗糙到光滑


Material(素材),控制光線或光源所照射的物體是否產生更多的折射。滑塊左側Plastic為反射光源顏色,右側Metallic為反射屏幕上圖像的顏色。

Exposure(曝光),使照射光線變亮或者變暗。Ambience環境,氛圍,可以產生光源與圖像的室內混合效果。

Texture Channel(紋理通道),可以將一個灰度圖當作紋理圖使用。)”對話框中,設置如圖4-2所示:




3. 打開Layer面板,選擇工具箱中的直排“Type(文本)”工具,錄入文字,如圖4-3所示:




4. 按下Ctrl鍵同時單擊文字層,激活文字區域。點擊文字層左側的眼睛,隱藏該文字層。

5. 單擊層面板右側的三角按鈕,選擇“New Adjustment Layer(調整層。它的功能是可以通過選擇Level、Hue/Saturation等調節命令,用顏色及其色調來調節圖片的顏色和色調,調整層就像一層面紗,它的下面是圖片的層。)”命令,從中選擇“Hue /Saturation(色度和飽和度)”命令,設置“勾選Colorize(單色),Hue(色度)=36,Saturation(飽和度)=88,Lightness(亮度)=20”,如圖4-4所示:




6. 繼續選擇“Type”工具,錄入英文,執行步驟4和步驟5的制作過程。將“Hue/Saturation”設置如圖4-5所示:




7. 選擇“Type”工具,錄入文字,如圖4-6所示:



將此文字圖層復制一個,選擇最下面的一個,選擇“Filter\Blur\Motion Blur(風動模糊)”命令,設置如圖4-7所示:




8. 將此層復制,選擇下面的層,選擇“Filter\Blur\Gaussian Blur(高斯模糊)”命令,設置如圖4-8所示:




再將原文字層復制兩個,分別放在文字模糊層的上面,執行步驟7和8的設置,並稍向右移動,如圖4-9所示:




9. 將毛筆(毛筆的制作詳細過程在本文章的後面介紹)圖形粘貼入本文件中,單擊層面板的蒙板按鈕,使用工具箱中的“Painbrush(毛筆)”工具,使前景色為黑色,塗抹毛筆邊緣,使其融入背景中,如圖4-10所示:




10. 下面開始繪制鋼筆。使用工具箱中的“Path(筆尖)”工具,先畫鋼筆筆尖外輪廓,在“Path(路徑)”面板,取名為“Path1”。如圖4-11所示:




11. 單擊Path面板上的激活路徑按鈕,在Layer面板上新建一個層,選擇工具箱中的“Gradiend(漸變)”命令,設置“黃白色——棕黃色”直線式漸變,橫向拉出一條漸變。選擇工具箱中的“圓形”區域,按下Delete鍵。如圖4-12所示:



選擇菜單中的“Layer\Effect\Bevel and Emboss\Poillow Emboss(壓雕)”命令,設置如圖4-13所示:




12. 接下來繪制筆頭的圖案,在Path面板,單擊新建路徑按鈕,命名為Path2,如圖4-14所示:




在Layer面板上新建一層,選擇工具箱中的“pencil(鉛筆)”工具,選擇刷子板中的“1”點刷子板,將前景色設為黑色,單擊path面板上的“Stroke(勾邊)”按鈕,選擇菜單中的“Layer\Effect\Bevel and Emboss\Poillow Emboss(壓雕)”命令,設置同步驟11。如圖4-15所示:




13. 繼續使用筆尖工具繪制筆頭圖案,取名為“Path3”,如圖4-16所示:




激活此路徑,在Layer面板上,選擇“New Adjustment Layer(調整層)”命令,選擇“Hue/Saturation(色度和飽和度)”命令,設置如圖4-17所示:




14.新建一個Layer,在Path面板上選擇Path3路徑,執行步驟12的路徑勾邊設置。選擇菜單中的“Layer\Effect\Bevel and Emboss\Poillow Emboss(壓雕)”命令,設置如圖4-18所示:




15. 在Path面板上新建一個路徑,取名為Path4,繪制如圖4-19所示:



選擇工具箱中的“Pencil(鉛筆)”工具,選擇刷子板中的“1”點,單擊Path面板上的“Stroke(勾邊)”按鈕,再選擇菜單中的“Layer\Effect\Bevel and Emboss\Poillow Emboss(壓雕)”命令,設置如圖4-20所示:




16. 分別畫上一些裝飾圖案,如圖4-21所示:




17. 接下來繪制筆身,單擊Path面板上的新建路徑按鈕,取名為Path5,並激活此路徑,在Layer面板上新建一層,選擇工具箱中的“Gradient”工具,設置“灰—黑青色”的直線式漸變,單擊Layer面板上的蒙板按鈕,使用工具箱中的“Painbrush”毛筆工具,設置50% 的透明度,選擇“35”的刷子板,沿筆身外輪廓塗抹,將筆身融入背景中,如圖4-22所示:




18. 至此,鋼筆繪制完成,將鋼筆這一系列的層合層。單擊層面板上的蒙板命令,使用工具箱中的“Painbrush(毛筆)”命令,塗抹筆身和筆頭右邊,使其融入背景。

19. 在鋼筆層上新建一個層,裝入鋼筆區域,選擇漸變工具,設置“白-黑”的直線式漸變,選擇層面板中的“Overlay”模式,將透明度設為45%,這一步是為瞭加強鋼筆筆頭的金屬高反光強度和立體質感。

20. 至此,一幅意境悠長、文化精深的畫完成瞭。如圖4-23所示:




雖然筆者將完成此幅畫的步驟整理寫出來,但是在現實繪畫的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要經過數次的反復實驗,才能達到這幅畫的最終效果。古人雲:“隻要功夫到,鐵杵磨成針”,電腦繪畫也是如此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otoshop字體特效一直是平面設計愛好者關註熱點,網絡學院特推此專題,介紹一些photoshop特效字的制作,期望對您有所幫助!

























華夫字效
華夫字


日光燈字效
日光燈字 


凹凸字效
凹凸字


邊刺字效
 
邊刺字


立體毛筆字效
立體毛筆字


縮影效果
縮影字


龜裂字效
龜裂字


棉花字效
棉花字 


蒸汽字
 蒸汽字


七彩特效字
  七彩特效字


雲石字
雲石字


粗糙字
粗糙字


玻璃字
玻璃字



彩色紙屑
彩色紙屑字



大理石字
大理石字 


 


Photoshop字體特效一直是平面設計愛好者關註熱點,網絡學院特推此專題,介紹一些photoshop特效字的制作,期望對您有所幫助!

























浮雕文字
浮雕文字


冰字的制作
冰字


雕刻字的制作
雕刻字


光暈效果
光暈字


霓虹文字
霓虹文字


百葉窗字
百葉窗字


壓紋字
壓紋字


沙粒字
沙粒字


亮光字
亮光字


鍍鉻立體字
鍍鉻立體字


泡泡字
泡泡字


燃燒文字
燃燒文字


水晶字的制作
水晶字


光芒文字
光芒文字 


雷射字
 雷射字


























雷射線字
雷射線字


動感水晶字
動感水晶字


銀箔字
銀箔字


網格字體效果
網格字


金屬文字效果
金屬字


花紋字體效果
花紋字


毛毯字體效果
毛毯字


描邊字體效果
描邊字


塑料字效
塑料字


放射特效字
放射特效字


銹蝕金屬字
銹蝕金屬字


濕泥文字效果
濕泥字


泥塑字體效果
泥塑字


斑駁文字
斑駁文字


熔化中的金屬文字
熔化中的金屬文字




























撕 紙 字
撕紙字


黑白字
黑白字


光暈文字效果
光暈字


草織字
草織字


LED 風格的文字
LED 風格的文字


銅質文字
銅質文字


彈簧字
彈簧字


水中字
水中字


環形字
環形字


迷彩字
迷彩字


幻影字
幻影字


壁紙字
壁紙字


鐵字
鐵字



仙人掌字
仙人掌字




流星字



 


























倒影字



愛心字



出水芙蓉字



冰涼字



填充特效字



3D徽標字



雕刻字



3D文字



方塊字



美玉字



凸起字



扭曲字



曲奇餅字



用Photoshop制作“飄”字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方法1:

  現在回到你工作的區域,按下Shift鍵拉出一個箭頭,但是不要畫出它的尾巴,那就是三角形的部分。
  如果你想要一個大點的三角形,然後在上圖線條選項中改變它的大小,將7變成8或9,10,11,12…………想多少都行啦:

方法2:

  1)選擇直線工具。
  2、打開INFO面板。選擇windows/show info。

  3)用直線工具在畫面上畫兩條相交斜線,註意INFO面板中右邊角度 A:的值。確定為60的整數倍,無所謂正負值。
  4)然後畫一水平直線與剛才所畫兩相交斜線圍成一個三角形。按住SHIFT鍵可以畫水平線。
  5)然後用魔術棒工具點選三角形,則所圍成的三角形被選中,此時可以描邊填充即得所需正三角形。如圖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按住ALT鍵時用吸管工具可以吸取背景色而非前景色。


☆ 雙擊“縮放”工具可以快速切換到100%視圖。


☆ 按住Ctrl鍵時單擊某一層的名字可以快速地選中該層中所有的對象。


☆ 選中某一層時在鍵盤上輸入一個數字可以可以改變活動層的透明度。


☆ 按住SHIFT鍵時用選框工具可以畫出正圓和正方形。


☆ 使用CTRL X(剪切)和CTRL V(粘貼)可以將選中的區域居中。


☆ 當你選擇建立一個新層時按住ALT鍵可以不彈出新層對話框。


☆ 按住 SHIFT 鍵時用直線工具和畫筆工具可以畫出絕對直線。


☆ 當你在創建或修改 GIF 圖象時請切換到另一種顏色模式, 否則會產生鋸齒。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恒古以來,他散發著光和熱,驅散寒冷,驅散陰霾,帶給萬物生機。直至今日,它還被認為是許多地方永恒不滅的統治之神和庇護之神。伴隨著他的,是一個個古老美麗,莊嚴肅穆,如史詩般令人熱血沸騰的傳說……(本例的源文件.psd請點擊這裡下載)

  這就是太陽,昔日宇宙的最高統治者,也就是我們今天這篇文章的主角。我們無從知悉這個星球的真正形成過程,但我們可以用Photoshop重現這一天地間的奇跡。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Photoshop自帶的濾鏡應用,(由此也可見,濾鏡的確是Photoshop的左膀右臂!)圖層混合模式的應用,以及通道和選區的更改。

  1.新建一個800x600的文檔,將背景填充黑色。

  2.打開標尺,拖出兩條居中的輔助線,關掉標尺。選擇橢圓工具,按住Alt+Shift,拖出一個以輔助線的交點為圓心的正圓。

  3.新建一層,設置前景色為RGB(204,51,0),背景色為RGB(204,102,0),執行濾鏡>渲染>雲彩,將前景色和背景色均勻混合,執行濾鏡>扭曲>球面化,數量為100,模式正常,按Ctrl+F,再進行一次。

  4.新建圖層2,將色板恢復為默認的前黑後白,執行“雲彩”濾鏡,但是單獨的雲彩效果太單薄瞭,我們再執行渲染>分層雲彩兩次,(也可多幾次,直到你滿意為止),這樣,圖像就看起來豐富一些瞭(圖01)。再執行“球面化”濾鏡,設置同剛才一樣(圖02)。取消選擇狀態。

圖1

圖2
  5.選擇背景層,載入圖層1的不透明區域,新建圖層3,設置前景色為RGB(242,70,7),正常填充後取消選擇。打開高斯模糊濾鏡對話框,設置半徑為35,執行。(圖03)

圖3


6.選擇圖層1,命名為“太陽”。

  7.選擇圖層3,命名為“外發光”。

  8.新建圖層3,將之移動到最上面。

  9.選擇圖層2,設置混合模式為“柔光”(圖04)。


圖4
  10.選擇圖層3,復位色板後執行“雲彩”濾鏡(圖05),設置圖層混合模式為“顏色減淡”,將圖層命名為“閃光”(圖06)。

圖5

圖6
  11.新建圖層,執行“雲彩”濾鏡,命名為“火焰”。設置混合模式為“顏色減淡”(圖07),再執行若幹次“分層雲彩”命令(圖08)。

圖7

圖8
  12.載入“太陽”層的區域,刪除後取消選擇(圖09)。

圖9


13.仍以兩條輔助線的交點為圓心,畫一個稍大比“太陽”的區域稍大的正圓,反選,羽化半徑13像素,執行兩次刪除;再選擇“閃光”層,刪除,取消選擇(為瞭看的更清楚,這裡我隱藏瞭背景。(圖10)。


圖10
  14.好瞭,“太陽”我們已經做好瞭。接下來,我們要為它增添廣袤深邃的太空背景。選擇背景層,新建一個通道,為它添加雜色,數量為30,高斯分佈,勾選單色,調整色階,具體參數如圖11。再次調整色階,使白色象素,以免顯得雜亂,參數如圖12。

圖11

圖12
  15.回到RGB彩色通道,在背景層上新建一層,載入Alpha1,減去“外發光”層的區域,填充白色,填充不透明度為50%,取消選擇。這層表現的是離太陽較近而顯得不太亮的小星星及深遠太空的星雲。

  16.下面是比較近一些的星星,為瞭和上一層的星星拉開距離,我們新建一個通道,添加雜色,數量為40,高斯分佈,單色,調整色階,具體參數如圖13。再次調整色階,同圖12。

圖13
  17.回到RGB彩色通道,新建一個圖層,載入Alpha2,減去“閃光”層的區域,填充白色,填充不透明度為85%,取消選擇。

  18.最後是一些較大的星星,在通道面板,將通道2復制,選擇濾鏡>像素化>晶格化,單元格大小為3。

  19.回到RGB通道,載入Alpha2副本,減去“閃光”層的區域,填充白色,不透明度為100%,取消選擇。由於太陽的亮度很高,所以,越靠近太陽的星星越顯得暗淡,我們現在要降低那些靠近太陽的星星的亮度。載入圖層“閃光”的不透明區域,羽化,半徑設為120像素,刪除即可。

圖14
  這樣,通過三個層,我們的太空背景就有瞭遠近和大小,有瞭層次感。最後,拼合所有圖層就大功告成瞭!這是最終效果圖的一部分(圖14)和全圖。

全圖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實在不是個吸引人的題目,也許在你學習Photoshop的第一天,你就能用簡單的步驟和材質做出邊框效果。如果你能找到精美的像框圖像,哦,那可真值得恭喜!這樣你就可以省出時間去做點別的。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樣的好運氣,如果你不滿於那種簡單粗糙的邊框,而想要一個真實的精美像框,那麼這篇文章就能給你幫助瞭。看看最終的效果,還滿意嗎?(圖Frame)(本例的源文件請點擊這裡下載)


  提示:這篇教程步驟雖然不多,但操作起來比較復雜,所以最好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它,不要掉以輕心,漏掉任何過程。

  1.根據需要,新建一個文檔,最好稍大一些,以便後面的操作。

  2.選擇漸變工具,使用線性漸變,打開漸變編輯器,首先選擇黑白漸變,這是為瞭防止當前可能正在使用的多色漸變的色標防礙我們的視線。漸變類型選擇“實底”,平滑度為100%,漸變預覽框上面的是不透明度色標,用來調節漸變的透明(但要在圖層的不透明度小於100%的情況下才能起作用),這裡我們暫且不用,用到的隻是顏色及位置,下面給出的是從左到右依次排列的漸變色標及其位置:(註意:這個漸變相當的繁瑣,編輯時一定要耐心!)

1.0%-RGB(9, 9,9) ;
2.4%-RGB(73,73,73);
3.8%-RGB(40,40,40);
4.18%-RGB(111, 111, 111);
5.21%-RGB(11, 11, 11);
6.30%-RGB(6, 6, 6);
7.33%-RGB(6, 6, 6);
8.35%-RGB(63, 63, 63);
9.40%-RGB(63, 63, 63);
10.42%-RGB( 81, 81, 81);
11.44%-RGB(8, 8, 8);
12.66%-RGB(0, 0, 0),將顏色中點設為92%;
13.70%-RGB( 78, 78, 78),顏色中點設為80%;
14.84%-RGB( 30, 30, 30);
15.100%-RGB(50, 50, 50)。

  現在,漸變預覽框中出現的就是我們將要用到的漸變樣式。點擊“新建”或是用鼠標在預置框中點擊一下,將新的漸變儲存,將之命名為“Frame”。如果點擊存儲,就會記錄現存的所要漸變。不過重裝Photoshop之後,系統回到默認狀態,這些儲存就會丟失。要想使你辛辛苦苦(這裡可真是名副其實!)做好的東西能夠永久的保存下來,就要用到編輯中的預設管理器。在預設類型中選擇漸變,列表中出現現存的漸變樣式。選擇要儲存的樣式,點擊存儲設置,選擇一個文件夾即可。在你需要的時候,隨時都可以從這個文件夾中載入。

  如果你不喜歡前面的漸變,想要創建自己的漸變樣式,在這個例子結束之後,我會提供給你一些有用的信息,不過現在,還是耐心來把這個例子看完吧!

  3.新建一層,命名為“left”,用矩形工具畫一個選框,選區的大小就是你所要制造的像框的大小。用漸變工具,用剛建好的漸變,按住Shift鍵,從選框的左邊框到右邊框畫出漸變路徑,用漸變填充選區。(圖01)

圖01
4.保持選區,新建一層,命名為“up”,從上至下做出漸變,取消選擇。(圖02)


圖02
  5.將up層暫時關閉,在left層中,打開信息面板,將left層水平壓縮,註意觀查信息面板中的矩形大小,它是隨著縮放而變化的,直至寬度為像框邊框的寬度,確定變形。(圖03)

圖03
  6.打開up層,將它垂直壓縮,使它作為像框的上邊框。同樣,一邊壓縮一邊要註意信息面板中的矩形大小,直到其高度與left層的寬度相同。(圖04)

圖04
  7.用放大鏡工具將圖像放大,選擇多邊形套索工具,從up層的左上角頂點起,勾出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按住Shift鍵,確保套索路徑呈45°角(圖05)。閉合路徑後,刪除up層內的選區圖像。如果不出差錯的話,那麼up層和left層的漸變應該完美的對合。(圖06)

圖05

圖06
  8.分別復制up層和left層,將left副本改名為right,up副本更名為down,從下到上依次按照left、up、right、down的順序排列圖層。將right層和up層相鏈接,對齊右邊界,再將right層水平翻轉;將down層和left層的下邊界對齊,然後垂直翻轉down層。敘述起來相當的繁瑣,但稍微一想就能明白,做起來也沒什麼費事的。

圖07


9.接下來,我們依然用套索工具勾出選區,刪除多餘的部分。在right層,如圖07所示,刪除選區;垂直移動選區,使選區下邊緣貼住down層下邊緣,然後將選區旋轉90°,在down層中刪除選區。(圖08)現在,我們的像框看起來應該像這個樣子。(圖09)


圖08

圖09
  10.現在,我們來為像框上色。在所有圖層之上新建一個色相/飽和度調整圖層,不要選擇和前一層編組,在色相/飽和度對話框中,勾選著色,然後調整各項數值,直到預覽框中出現你喜歡的顏色,在這裡,我用的是色相和亮度均為0,飽和度為37。(圖10)

圖10
  11.為瞭是像框更加逼真,我們繼續為它添加高光。新建圖層1,選擇直徑為27像素的柔化筆刷,打開動態畫筆,將壓力改為80步長。如果你的圖像較小,那麼相應的選擇較小的畫筆,步長也應設得小一些。(圖11)

圖11
  12.選擇up層,用多邊形套索如圖12所示,勾出選區,選擇前景色為白色,按住Shift,用噴槍在選區內畫上高光(圖13),取消選擇。

圖12

圖13
  13.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改為“柔光”,可以看到,像框的邊框已有瞭一層光亮的感覺(圖14),按照這種方法,在右邊也添加高光,然後是針對down層的高光,將筆刷大小調到40像素,壓力步長減為40(圖15)。如果覺得高光亮度不夠,可以復制圖層1,將副本的不透明度改為50%,這樣,我們就得到瞭你在本篇開頭看到的圖。

圖14

圖15


14.最後,你可以加入一張自己喜歡的圖片,將圖片調整到合適大小後,用選區相加的方法,得到4個邊框的選區,刪除圖片層的選區內容,取消選擇即可。這是最終效果。(圖16)


圖16
  好瞭,現在我們來看看有什麼能幫助你創建自己滿意的漸變。

  當顏色從淺--深--淺依次排列時,如果間隔距離大致相同,那麼漸變過渡會十分柔和;如果距離相差很大,那麼漸變過渡也會變得十分突然;如果相鄰的兩種顏色相同,那就不會有漸變存在。兩個色標之間有個小小的空心菱形,這是顏色中點,可以控制兩個色標之間的顏色過渡,顏色中點靠近哪一端,相對一方的顏色范圍就大一些。

圖17
  如果你有數字相機或是掃描儀,那麼你可以制作一些高精度的像框圖片,用Photoshop打開,先執行去色命令,如果像框的輪廓不夠清晰,可以再用亮度/對比度命令加以調整。將像框邊緣放大,你也可以通過輔助線來幫助定義漸變的色標分佈位置(圖17)。打開漸變工具,用吸管在圖像中點擊選擇漸變的顏色,在每個顏色轉變明顯的地方都吸取顏色,必要時,還要調整顏色中點的位置。這樣,參考實物圖片,你就可以做出很逼真的漸變瞭。這裡,我們提供瞭一些以供參考。(圖18,19,20)

圖18

圖19

圖20
  如果你是個完美主義者,也許會想讓像框的底邊變得更暗,就像我們剛才加亮邊框一樣。我也曾這樣想,但試驗之後,發覺效果並不如想像中好;我也試著加入紋理,但仍不滿意。也許你能找到更好的辦法。

  最後,還有一句“廢話”:其實如果沒有特殊要求,也沒必要刻意追求完全逼真,你完全可以用別的漸變來做像框,也可以加入別的顏色,現實還是抽象,華麗還是詭異,全在你一念之間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篇教程裡,你將學到如何用Photoshop“手工”打造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八音盒。由於這篇教程的難度級別為中等,所以你最好比較熟悉Photoshop的界面和它的一些基本知識,我們不打算在這篇文章中詳細講解。如果你是個PS的新手,那麼我建議你找一些講解基礎的文章先來看一看,對PS有直觀的認識後,再來看這篇教程,那樣會輕松得多。(本例.PSD文件請點擊這裡下載)

  在這裡,我們提供瞭幾個你可能會用得到的文件:snowglobe.psd——本篇教程的源文件,如果你對這篇教程中的某些步驟有些疑惑,從這裡可以得到幫助;Bear.psd——本篇中所使用的素材文件,一張透明背景的小熊圖片;GlobeBase.csh——八音盒底座的自定義形狀,這可以為你省些事。你可以點這裡下載。當然,你也可以拋開這些素材,另外找些合用的。

  我所使用的Windows系統,如果你是MAC用戶,隻要用Command鍵代替Ctrl鍵,用Option鍵代替Alt鍵就可以瞭。

  看完這篇教程所花的時間恐怕不比你上街去買個真正的八音盒的時間要短!所以,我建議你最好是弄些小點心,再泡壺茶,舒舒服服的坐下來慢慢看。

  一、背景

  1.新建一個文檔:400x500像素,72ppi,白色背景。如果你想要將最終作品打印出來,就要提高分辨率;如果你采用瞭和這篇教程不同的文件大小,那麼要記住在後面的某些步驟中要根據你的圖像大小調整數據。

  2.用一種明亮的紅色RGB(223,0,36)填充背景。

  3.選擇濾鏡/渲染/光照效果,光照類型中選擇“點光”,強度為14,聚焦為79,其餘保持默認值,如圖01所示,為背景加上光照效果。



圖01

  4.執行色相/飽和度命令,不要選擇“著色”模式,設置色相為0,飽和度為+100,明度為+5,背景部分就完成瞭(圖02)。



圖02
二、球體部分

  1.由於這篇教程中有很多層,我們不但要將它們分別命名,而且要用圖層組來進行管理,新建一個圖層組,命名為“Globe Contents”。

  2.新建一層,按住Alt,雙擊圖層,調出圖層屬性,將之命名為“Globe Shape”,將之拖到圖層組中。選擇橢圓工具,將前景色設為白色,按住Shift,繪制一個正圓形作為八音盒上的球形,填充白色。(圖03)



圖03

  3.將選區存為通道globe。

  4.在球形層的上面新建一層,命名為“Globe Background”,按住Ctrl+G將之與下面的圖層編組。

  5.將前景色和背景色分別設置為淺紅色和深紅色,如我所用的為前景色RGB(249,52,52),背景色RGB(113,0,0)。選擇漸變工具,在漸變類型中選擇徑向漸變,設置“從前景色到背景色”,在Globe Background層中,從球形中心到畫佈邊緣做出漸變效果(圖04)。



圖04

  6.打開Bear.psd ,將小熊拖移到Globe Background層之上,調整到合適大小,放置在球形的中心,將這一層也和下面編組(圖05)。



圖05

  7.下面我們為圖像中加入一些雪花,分為地上的積雪和漫天飛舞的雪花,每一種都要在小熊的身前和身後分佈兩層


前面的積雪:在bear層上新建一層,命名為“snow front”,將之編組。把這一層的圖層混合模式改為“溶解”,設置前景色為白色,點擊噴筆工具,選擇一個柔化筆刷,在小熊的身下噴塗(圖06);



圖06

  後面的積雪:在bear層下新建一層,命名為“snow behind”,編組。將圖層混合模式改為“溶解”,降低不透明度至85%,用剛才的噴筆設置在小熊後噴塗(圖07);



圖07

  前面的雪片:在bear層上新建一層,命名為“snowflakes front”,編組。將圖層混合模式改為“溶解”,降低不透明度至50%,選擇直徑為5像素的筆刷,降低硬度,設間距為500%,在畫佈上隨機畫一些雪片;

  後面的雪片:復制snowflakes front層,將副本層更名為“snowflakes behind”,將這一層水平翻轉。

  8.載入通道globe的選區,選擇雪片層,執行濾鏡/扭曲/球面化命令,數量為100%,模式為正常,這樣,雪片會更加逼真。註意,要將兩個雪片層都做這樣的處理。取消選擇。

  9.用橡皮工具,將你認為多餘的雪片擦去,如圖08所示。這樣,球體部分就完成瞭,將這個圖層組暫時疊起。



圖08

  三、球體的陰影部分

  上面的球體部分完成後,我們需要要用玻璃把它罩起來,像真正的音樂玩具那樣。下面我們開始制作八音盒上的玻璃罩。

  1.新建一個圖層組,命名為“Globe shading”。在其中新建一層,命名為“Globe shading”,載入通道globe的選區,選擇漸變工具,將前景/背景色面板恢復成默認的前黑後白模式,或直接從漸變列表中選擇“黑、白漸變”,在屬性欄中勾選“反向”,用徑向漸變從選區的左上到右下邊緣劃出漸變路徑,如圖09。



圖09

  2.將這一層的混合模式改為“強光”,圖層不透明度為80%(圖10)。



圖10


3.我們給它添加圖層樣式,使它更有球體的效果。首先選擇“內發光”,混合模式為“正片疊底”,不透明度為75%,顏色為黑色,圖索中,方法為較柔軟,邊緣,阻塞為3%,大小為40像素;再選擇“描邊”樣式,位置為外部,混合模式為正片疊底,不透明度為31%,填充類型為顏色,黑色。(圖11)



圖11

  4.下面我們為玻璃球增添一點反光效果。在globe shading上新建一層(仍在圖層組內),命名為“highlight”。

  5.在球體的底部(或任意空白處)用矩形工具畫一個方形,填充白色。

  6.用矩形工具從白色方形中間選出十字交叉的兩小條,刪除後取消選擇。(圖12)



圖12

  7.用矩形工具選擇被分為四塊的白色的方形,註意選區要大一些,包含左邊的一塊空白區域。

  8.執行濾鏡/扭曲/切變,將白色矩形稍微扭曲,如圖13所示。



圖13

  9.將扭曲的矩形組合移動到球體的左上方,旋轉一定角度,將大小調整到合適,將圖層混合模式改為“柔光”。點擊圖層面板下方的蒙版按紐,為高光層添加蒙版,用徑向漸變工具從矩形中心向邊緣漸變,使高光四周漸隱(圖14)。



圖14

  10.打開Globe Contents組中的Globe Shape層,為之添加圖層樣式,選擇“顏色疊加”,混合模式為正常,顏色為RGB(210,243,255),不透明度為20%。這種淡青色為玻璃增添瞭質感。這時,我們的圖像看起來應該像這樣。(圖15)



圖15


四、底座形狀

  現在八音盒的球體部分已經完成瞭,我們要來給它加上底座。雖然我們已經提供瞭底座形狀的GlobeBase.CSH文件,但如果你想看看這個形狀究竟是怎樣被定義出來的,就不妨看看這一章。

  1.首先,打開標尺,將一些參考線拖入文檔中,位置可參考圖16,這些參考線將決定底座的外觀。



圖16

  2.將兩個圖層組折疊起來,在最上方建一個新的圖層組,命名為“Base”。

  3.新建一層,命名為“Base shape”,選擇自定義形狀工具中的圓角矩形工具,在屬性欄中,選擇“創建新的形狀圖層”,半徑為20像素,如圖17建立一個圓角矩形。不要理會圖層的顏色,我們會在下面的過程中更改。用路徑組件選擇工具可改變路徑位置。



圖17

  4.在屬性欄中,點擊“添加到形狀選區”,選擇橢圓工具,在圓角矩形下添加一個橢圓形狀路徑。(圖18)



圖18

  5.再添加一個橢圓,作為底座的底面。(圖19)。



圖19

  6.選擇矩形工具,用一個矩形將兩個大橢圓連接在一起。(圖20)



圖20

  7.用Ctrl+'隱藏參考線,避免它們妨礙視線。

  8.將創建路徑的模式改為相減,在球形的底部和圓角矩形相交處畫一個橢圓,使其邊緣基本吻合球底形狀。(圖21)



圖21
9.選擇路徑組件選擇工具,將全部路徑組合起來,成為一個完整路徑。(圖22)



圖22

  10.現在你可以將這個形狀儲存起來,選擇編輯/定義自定形狀,在對話框中為此形狀命名。記得要用預設管理器將這個形狀保存,這樣當你重設形狀面板時就不會將它丟失瞭。

  五、底座圖案

  是不是覺得黑色的底座與這精致的玩具不相稱?我們現在就來改變它。

  1.選擇圖層/更改圖層內容/圖案,從圖案列表中選擇你喜歡的樣式,本例中的圖案是《Photoshop 6 Wow! 》一書所贈送的CD中的紋理。調整縮放級別,以適合底座大小。(圖23)



圖23

  2.這樣雖然看起來好多瞭,但離我們的要求還遠得很。在Base shape層上新建一層,命名為“Base shading”,把它和下面的圖層編組。

  3.將漸變類型改為線形,取消反向狀態,從列表中選擇“黑、白漸變”,點擊漸變預覽窗口,進行漸變編輯。在漸變條30%的位置,放入一個色標,顏色為15%的灰色;在55%處放入一個色標,顏色為80%灰度;在80%處放入個色標,顏色為55%灰度;在漸變條的最右端,將白色改為黑色,這時的漸變如圖24所示。為這個新漸變取個名字,儲存備用。



圖24

  4.在Base shading層上應用我們剛才編輯的漸變,按住Shift,從底座形狀的一端到另一端進行漸變。松開鼠標,可以看到底座已被填入瞭漸變色。(圖25)



圖25

  5.將圖層混合模式改為“強光”,不透明度降低為75%(圖26)。



圖26

  6.在Base shading和Base shape之間新建一層,命名為“base highlights”,將之也編組。


7.用噴筆工具,沿著底座上邊緣的曲線,畫兩條高光帶。盡量使高光的走勢符合曲線形狀,但也不必擔心不是完全的貼和。(圖27)



圖27

  8.將圖層混合模式改為“屏幕”,不透明度降低到40%,覺得高光的邊緣過於生硬的話,就用一個寬松的選區將高光包圍,應用高斯模糊濾鏡。有必要的話,用橡皮工具擦除多餘的部分。(圖28)



圖28

  9.在底座高光層之下新建一層,命名為“Base shadow”,將圖層混合模式改為“正片疊底”,同樣,也將其編組。

  10.選擇噴筆工具,設前景色為黑色,畫筆的不透明度為50%,在底座邊沿處噴上暗調陰影,註意,陰影要僅僅覆蓋邊緣。這個變化非常細微,也許一下子看不出效果來,但當你關閉這一層的顯示時,你就會看到發生的變化瞭(圖29)。



圖29

  11.如果覺得底座的位置和球體不是那麼吻合,可以切換到移動工具,配合方向鍵移動整個底座的圖層組,消除一切看得到的球體和底座之間的縫隙。

  12.按住Ctrl,點擊Base shape層,載入選區,將選區存為新通道,疊起圖層組。

  六、陰影

  在這一部分,我們要為整個圖形加入陰影效果,使之更為逼真。

  1.打開globe shading圖層組,在globe shading層上新建一層,命名為“shadow”,把它和globe shading編組,設置混合模式為“正片疊底”。在球體和底座相交的部分噴塗一些輕微的陰影。折合圖層組。(圖30)



圖30

  2.用通道載入球體選區,再用選區相加的方法,將底座選區加入到現有選區中,將兩個選區合並為一,如圖31。



圖31
3.在背景層上新建一層,命名為“shadow”,將選區填充黑色後取消選擇。將圖層混合模式改為“正片疊底”。

  4.用自由變形將這一層壓扁,再按住Ctrl拖拽變形框頂邊中心的手柄,拉伸到如圖32所示狀態後,確定變形。



圖32

  5.執行高斯模糊命令,半徑為5像素。

  6.為這一層添加圖層蒙版,用線形漸變工具,選擇從白到黑,漸變路徑從左下角到右上傾斜。

  7.為瞭消除底座和桌面交界處的陰影,用黑色噴筆在蒙版中底座下邊緣畫上一條,將這部分遮蔽起來。

  8.現在我們來簡單的制作一個平面。選擇背景層,用矩形選框選擇包含圖像底部的下半部分,用Ctrl+J,將選區內的圖像復制到新的一層,更名為“surface”,向下移動,直至圖層的上邊緣到圖像底部水平線的距離有圖像高度的三分之一處。

  現在,圖像就全部完成瞭,這是最終的效果圖(圖snowglobe)。



圖snowglobe

  由於疏忽,我忘記瞭為小熊加上陰影效果,你最好能加上,這會給你的圖像帶來一些特別的東西。如果,你想讓這個可愛的玩具真正的“動”起來,那就在ImageReady中完成雪片飛舞的動畫吧!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首先建立一個新文件,大小大概為150*150象素(要用RGB顏色模式)。現在擊活頻道視窗[Window > Show Channels]。
  對於Photoshop 裡默認的RGB圖像,一共有四個頻道:RGB, 紅色,綠色,蘭色。
  在頻道視窗的底部有四個按鈕:1、調用頻道作為選區,2、存儲選區作為頻道 ,3、創建新頻道,4、刪除當前頻道。
  第3、4個按鈕的功能正如其字面意思所言。而第1個按鈕的功能是,建立一個新的選區,但對當前頻道來說,這個選區不包含任何象素。你也可以按ctrl鍵再點擊頻道的圖標來代替按這個按鈕。第2個按鈕則是相反的功能,它建立一個新的頻道,把當前的選區存儲到頻道。(白色為已經選擇瞭的,黑色是沒有被選取的)。

  2)好瞭,現在開始實際操作。運用矩形選筐工具(按下“m”鍵),在左下角制作一個矩形的選擇區100*100象素。
  技巧:要創建一個正方形的選擇區(或正圓),當進行選擇時要按住Shift鍵。確保在按下鼠標鍵的同時按住Shift。

  3)點擊第2個按鈕。圖片上的東西沒有任何改變,但是如果你看著頻道視窗,你會註意到一個叫Alpha 1 的新頻道已經創建瞭,還有一個白色正方形的圖標(代表選擇區)在一個黑的背景裡。現在把你的指針指向選區。你的指針形狀會變成這樣:。這表示如果你現在按下鼠標左鍵,你就可以把所選區域拖動到圖像上。拉到右上角,再次按下第2個按鈕,存儲選取作為頻道。
  技巧:按下Shift鍵可以直線向上/下/左/右/對角移動目標或選區。

  4)用白色正方形代表選區的頻道Alpha 2就會創建出來。現在,取消選取。有兩種方法可以用:用矩形選筐工具點擊圖像的任何地方,或按下 Ctrl + D(記住這是Photoshop裡取消動作的快捷鍵)。
  理論:這裡有3種對你的選區進行操作的方法:加上、減去、交集。每個操作能夠運用路徑[ Select > Load Selection]或用ctrl鍵的快捷鍵。操作時必須已經選定一個瞭區域。要增加當前選區,則按下Ctrl + Shift()和按下頻道(或圖層)圖標。要減去當前選區的一個選區,按下 Ctrl +Alt ()和頻道或圖層的圖標。要集合兩個選區,則在擊活當前選區同時時按下Ctrl +Alt +Shift(),再按頻道或圖層的圖標。











增加選區 減去選區 選區交集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密技一: 當你需要快速隱藏工具欄和多個浮動面板時,逐一點擊面板上的關閉按鈕,接下來使用時又要打開,十分不方便。其實你可以同時按鍵盤上的“Shift”和“ Tab”鍵,這樣浮動面板會立即隱藏起來,從屏幕上消失,再同時按下兩鍵,面板又會顯現;如果隻按下“Tab”鍵,則工具欄連同浮動面板會一起隱藏,再按以下該鍵,它們會同時顯現。


密技二: 在Photoshop中,有很多時候要修改設置的取值。一般情況會在取值框的又側有一個黑三角,點擊它會出現一個滑動標尺,拖動標尺就可以修改取值瞭,但有時不會十分精確。這時可以按鍵盤上的向下箭頭鍵(每按一下表示取值加一)和向上箭頭鍵(每按一下表示取值減一),來準確調整數值。如果按住“Shift”鍵不放,那麼每按一下表示取值加十或減十。


密技三: 當你正在使用畫筆工具,要調整不透明度時,還要打開設置框,很麻煩。這時你可以直接按鍵盤上的數字鍵來設定。比如當你按一下“ 0”鍵時,則不透明度為100%。“ 1”鍵為10%。先按“ 4”再按“ 5”,那麼不透明度則為45%,依次類推。


密技四: 當我們要復制文件中的選擇對象時,要使用編輯菜單中的復制命令。復制一次你也許覺不出麻煩,但要多次復制,一次一次的點擊就相不便瞭。這時你可以先用選擇工具選定對象,而後點擊移動工具,在按住“Alt”見不放。當光標變成一黑一白重疊在一起的兩個箭頭時,拖動鼠標到所需位置即可。若要多次復制,隻要重復的放松鼠標就行瞭。


密技五: 我們需要多層選擇時,可以先用選擇工具選定文件中的區域,拉制出一個選擇虛框;然後按住“Alt”鍵,當光標變成一個右下角帶一小“-”的“+”號時(這表示減少被選擇的區域或象素),在第一個框的裡面拉出第二個框;而後按住“ Shift”鍵,當光標變成一個右下角帶一小“+”的大“+”號時,再在第二個框的裡面拉出第三個選擇框,這樣二者輪流使用,就可以進行多層選擇瞭。其實用這種方法也可以選擇不規則對象,自己去體會吧。


密技六: 當我們編輯圖片文件時,有時要去掉選擇對象以外的圖片顏色,這時可以按鍵盤上的“Delete”鍵,選擇區以外就會變成背景色或透明的,這要看你設定的背景內容是什麼瞭。


密技七: 去掉掃描圖片中的龜紋。由於印刷方面的原因,我們用掃描方式輸入電腦的圖片會有一些龜紋,如果在此基礎上進行處理,會影響以後的效果。這時你可以先用“Noise”濾鏡中的“Despeckle”做處理,這時圖片會變得稍微模糊;接著用“Sharpen”濾鏡中的“Sharpen Edge”(註意設置數值要小一些)再處理一下,就大功告成瞭,這時即使用放大工具觀察也不會出現龜紋瞭。


密技八: 我們使用Photoshop 一段時間後,文件夾中已經存放瞭大量的圖片和影像文件。當你要調用一個很久不用的文件,並且忘記瞭它的文件名時,需逐一打開文件夾中的文件來尋找,太麻煩瞭。我有一簡便的方法:Photoshop 的File 菜單下的Automate 中有一個Contact Sheet 命令,它可以給文件夾中的每個文件建立一個小縮圖,並存放在一個圖象文件中,這樣方便瞭以後的檢索和查閱,節省瞭你我的寶貴時間.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