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09.01 

 
【2y9m19d】看似很有架式... 
 
小孩愛看書, 每晚閱讀時間總是抱著ㄧ疊書要我陪他一起閱讀,是那種讀個兩小時都讀不完的多本。他總是先抱來一疊,然後蹦蹦跳跳跑回書櫥,又抱回一疊"How about this one? This one is good, too.",一本本如數家珍,一一秀給我看。通常我多會和他說「先選五本,你選五本,然後我們一起看」。 因為以目前閱讀書籍中的文字越來越多,可以聊的也更深更廣,讀完五本通常都會超過一個小時。

念完了,該睡覺了,他不知哪時開始懂得討價還價 "How about one more?",老愛拿出小鳥和鳥蛋(A Nest Full of eggs) 的書、或是蝌蚪變青蛙的From Tadpole to Frog,要繼續閱讀下去(這兩本是最近的愛書)。"I read five, and one more makes it six"---小指頭比阿比。

第一回見他這樣算加法時,我頗為訝異。平時聽他數數慣了久了,突然之間聽到從數數進階到加起來,讓我驚喜的趕緊傳簡訊和阿爹說,那晚,阿爹馬上FaceTime回來,和Ezii說好棒,周圍一同值班的同事叔叔阿姨們也擠過來畫面裡給Ezii好多鼓勵,Ezii樂得吱吱叫, 大夥兒笑開懷。

這好像是八月初的事情(【2y8m】,從那之後,小孩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出現越來越密集的加法、減法話語,偶而會使用手指,但五上下的加減法也頗常不見手指就直接自己像聊天那樣講出來。加法成功率幾乎百發百中,減法則還在學習中。不知不覺中,兩歲中後期的Ezii開始出現算術能力了!
  
小孩這晚很乖,吃飽晚餐, 應觀眾要求,讓他看了兩集和當週學校科學課程有關的Sid the Science Kid節目(用Netflix看可以選主題,我們是Netflix PS3收看的老主顧, ㄧ推出就用,一用就成主顧啦) 。Sid the Science Kid 以淺而易懂的方式介紹科學知識與活動,以3到6歲的小孩為預設收視群;Ezii 約兩歲半開始看, 一看就喜歡上了。

通常一週我只讓他看兩天電視,一次看一到兩集,每集20分鐘左右的兒童教育性節目。我們很有默契,開始收看前,我會和他說他可以看幾集,ㄧ集或兩集,看完後就要乖乖去做該做的事情。他多會點頭說好,看完後,不管怎麼依依不捨, 多會留戀地說著"Only two, mom! I can only watch two! " (以前年紀小時當然也曾經因為看完了而大吵大鬧,下場當然也就是---> 越吵就越沒得看,阿母說出口的話絕不會改變)。

這晚,看完Sid要洗澡,聽到節目尾聲我就先到浴室放水弄泡泡,小孩蹦跳過來,大嘴笑咪咪,歪頭裝可愛問 "I only watch two today. How about another one, and makes it three!" 我想他會這樣問,可能因為每回出現加減法對話,我都好開心,所以以為阿母開心就可以多看一集?!  

結果當然不行啦,給他好多好棒後,就丟下水洗香香去了。表現好當然值得鼓勵,但口頭鼓勵對小小孩就夠啦,免得胃口養大,開口討實質鼓勵的年紀會更早來。另,平時我們很常買玩具阿、新書阿、新衣給他(凹嗚,愛買阿母省自己但超愛買小孩東西), 想給孩子用的東西樣樣不缺,但並不希望他太早將有價物體、口頭鼓勵與良好行為劃上等號,是說,這天應該還是會來,但阿爹阿母想要盡量延緩到來的時候。

 
其實一直在看阿爹怎麼玩顯微鏡,然後自己試了老半天還是看不到,最後當然是我們幫他調好給他看啦~ 

想到加減乘除學數學,我馬上想起民國八零年代的舊式國小校園,小學一年級數學習作後頭有一張張的加法表(1+1=2, 1+2=3等等),老師要我們剪下來,回家練習。上課時,會抽學生起來問。才小學一年級耶!雖然我都回答的出來,但是還記得當時深深疑惑,為什麼要這樣抽問, 看著那些回答不出來或答錯的同學被罵,除了疑惑、還是疑惑,長大後才發現,原來和那個年代的教學方式與氛圍相關,那是個坐在椅子上要挺胸、兩腳要收好的年代呀!想起小時候,媽媽送我和弟弟去學珠心算,最主要是為了弟弟(XD 出賣老弟一下),就去陪學了半年 。不過學了珠心算後,還是覺得有差歐! 有專門的人教技巧,一點通了後加上多練習,就算的更快。數學老師的老爸國小五年級後親自加強我和弟弟的數學,六年級畢業時,國二的許多數學概念我們就很熟了(我還記得爸爸老愛說一代不如一代, 每幾年的學生能力都比前幾個年度更差,哎呀呀,這麼多年過去了,真的是這樣沒錯啦)。以前那個年代哪有什麼建構式教學觀?我也不曉得要怎麼分析老爸的數學教法,老爸上的是日治時代結束後沒多久的師範學校,那個時候師範學校怎麼教老師教學的我不清楚,但他很鼓勵學生用多種不同運算方式來算同一種問題,教法以依照學生能力介紹多種不同思考方式為主。 從小耳汝這樣的教學態度與觀念,我和弟弟也變得喜歡玩數字解題,用多種不同方式來驗算多回,從小養成習慣後,日後學數學的路上輕鬆許多。不過老實說,當年國高中小時愛玩數學 、考高分對於日後人生,除了大學聯考考得好進好大學之外,這麼多年過去了,走入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我,除了偶而算算小費該給多少(還很常懶得想直接按計算機),或玩poker啦橋牌什麼可以算算機率,勝算高ㄧ咪咪外,對生活中的實質幫助實在不大。最多就是可以增強數字和邏輯概念,但什麼三角函數、開更號運算、N次方程式,根本沒機會用的阿(版上很多高中小妹妹,那個...數學課還是要好好學啦, XD)!
  
 
大學那幾年,剛好是台灣教育界在強力推哈佛大學教育學與心理學家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修了幾堂當年台灣主要推動的學者之一田耐青老師的課, 課堂中接觸到大量的多元智能理論理論與實務應用,老師還發了Gardner的多元智能測量表讓學生進行自我測量,找出自己的強項與弱項智能。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為長年來心理學界狹隘的智力定義開啓了一扇新窗,認定的智能除了傳統以來的語文與邏輯數理能力之外,還有空間、音樂、運動、人際關係、自省、與自然探索等其他六種能力, 因其強調適性發展與開發孩子創造性能力,從九零年代後在美國教育界中成為當紅應用理論之一。當時我就在想以後生了孩子也來試用這套理論來分析看看,強項智能就更加發展,較弱的智能則從旁幫助他發展。不曉得Ezii 的各項智能天生發展為何,現在這階段就讓他自由發揮、自主學習,看看再過幾年有什麼領域的學習能力是天生就比較突出、或是比較需要幫助。

念教育這一路上走來,雖然後來鑽到社會學去了,但一開始打下底子的基礎教育理論,不只對現在與未來的學術路有助益,對自己的教養育兒方式探究也有相當多的幫助。先前大學時代一起學習、現在在教育實務現場任職多年的朋友們,在理論的應用上比我有著更多心得與見解,孩子也教養得相當好。可惜離的遠,能交換心得的機會少之又少.... 

  

每每只想寫一點小孩紀錄,總是長成落落成媽媽經。啊是怎樣(丟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