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基隆是一個沒有進步,幸福感和光榮感都在台灣各縣市中敬陪末座的城市,不過當了23年的基隆人,感情還是有的,今年開始在基隆各處散歩寫下文章之後,得到許多讀者的回響,有很多的地方,我們或許天天經過,常常看到,但是從來不知道這些地方背後的故事,身為基隆人,我對這裏充滿了感情!
中正公園是一個大家快被遺忘的景點,我介紹過上面的役政公園,天鵝洞,主普壇,及讓很多人充滿回憶的十八羅漢洞,今天要帶大家看的,是充滿兒時回億,位在市議會旁邊的兒童樂園
兒童樂園位在市議會旁邊的小路,從信二路停車場的階梯上去,過了忠烈祠後就能看見,這裡興建於1960年代,是中正公園的附屬建設之ㄧ,現今的入口處有國際獅子會的題字,所以也可能是有獅子會管理興建,如同十八羅漢洞,這裡是像我這種年紀的小朋友,小的時候假日必去的遊樂天堂
一直到現在,兒童樂園的假日還是有小朋友被家長帶著來玩,這裡的溜滑梯,盪鞦韆等設施都還存在,我記得以前這裡還有撈烏龜的遊戲,我曾經在這裡撈過兩隻巴西龜,撈烏龜的攤位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撈魚,不知道還有沒有贈送的機制
最有規模的,是這座溜滑梯,他如同兩隻公雞般,小朋友進到他的身體以後,在從他的前端滑下,這裡我已經多年沒來了,以前小的時候覺得他很高,驚險刺激,每每都要玩它好幾遍,現在看起來規模已經不像印象中的那麼大了,不過下一代的小朋友,一就玩的很開心
下方還有十二生肖的擺飾,不過年久失修,已經斑駁
現今的公廁還擺上小朋友最愛的卡通圖案,生動活潑!
在忠烈祠的下方,還有在潮濕基隆相當少見的菠羅蜜樹,現正結實累累,這是在1960年代,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前來基隆遊玩時所種的,現今仍然生長茂密!
這裡是我們兒時的記憶,也是現在小朋友的天堂,只是入口處的告示板,彎道沒有三點水喔!小朋友千萬不要學錯字!
延伸閱讀:
基隆天鵝洞--台灣最早的文學步道園區
十八羅漢洞--被遺忘的十八羅漢洞
役政公園--從役政公園到白米甕砲台
主普壇--基隆過中元
目前分類:我的家鄉--基隆故事 (391)
- Sep 22 Sat 2007 12:23
基隆散歩去--回到童年
- Sep 16 Sun 2007 11:12
基隆散步去--重返水源地
五月份的時候,我曾經來過暖暖,介紹過雙生土地公的故事,文中也介紹了關於暖暖水源地及西勢水庫的故事,介紹今天就不多說了,今天來補上水源地的照片,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走走!
暖暖溪與東勢,西勢溪現今同樣被基隆市政府列為封溪護漁的流域,由於西勢水庫依然在使用,這裡也還是基隆重要的水源地,首先我們就來看到的是暖暖攔河堰,在明治三十二年(1899)興建完工,現今看來不過是個小水池,不過它可是台灣第一座的水庫系統!
一旁的幫浦房建於1899年,造型典雅,古色古香,由一旁的集水井取水後,將水抽至上方,至今房內依然保有離心式幫浦,係由德製MWM二缸引擎驅動,日本原裝,株式荏原製作所製作,現在依然保存在幫浦房內
此幫浦已廢棄不用,改以三台小型電動馬達幫浦取代。
暖暖溪在市政府的規劃之下,從下方的親水公園到上方的西勢水庫,成為完整的休閒廊帶,有規劃的歩道及完整的休閒空間,成為暖暖居民的休閒場所,通往西勢水庫的道路林木蒼蒼,綠意盎然,是最完美的假日休閒去處
通往西勢水庫的門已經封閉,防君子不防小人,一旁早已有人開闢小路,西勢水庫現今依然有人管理,我之前也介紹過了不多說,這是座全台灣現役歷史最優久的水庫!!
台北的水源地經過當地政府的包裝聲名大噪,基隆人應該要更驕傲,因為基隆有全台歷史最優的水源地系統,休閒時分,歡迎大家多來這裡走走!
- Sep 15 Sat 2007 10:19
基隆拼觀光--雨港拉力賽!
- Sep 01 Sat 2007 22:02
基隆散步去--塞鴿出航
上禮拜,我在海軍參訪文章中,曾經提到有關於塞鴿輪的話題,回家經過中正路,發現大山輪還在,我發現這裡其實是運往金馬物資的貨輪卸貨處,除了大山輪,一旁的新華捌號也在忙著裝卸,不過裝卸的東西,是一籠一籠的塞鴿
賽鴿比賽是一種講求時效性的競技,鴿主從小培養,就是為了讓他們在比賽中獲的好成績,於是乎這一場一場的塞鴿賭局,都是叫價上億的利益,四點多正在進行裝卸作業,我回家查詢港務局的港棧設施,她已經即將出港,預計今晚就會放飛
籠子裡一隻ㄧ隻的鴿子,不只比賽飛行,也是鴿主的利益的爭相競技
- Sep 01 Sat 2007 21:41
基隆散步去---五分山十分美
五分山氣象站的標誌,就是從基隆各處都看的到的那座圓頂雷達,很多人說通往五分山的山路很美,從宜蘭回來後,看看還有一個下午的時間,於是乎按照先前查過的資料騎車前往五分山晃晃,登高一下
五分山氣象站於民國85年開始營運,是中央氣象局全國四座氣象雷達站之ㄧ,掌管的範圍包括宜蘭基隆以下至中部地區的氣象觀測,與另外三座位於七股,墾丁,花蓮共組完整的雷達網,目前都裝設先進的都卜勒氣象雷達,除了觀測氣象外,也觀測地震,每次地震報告中常常聽到的五分山幾級,就是這裡測出的
五分山位於台北縣平溪鄉與瑞芳的交界,海拔高度有720公尺,從台2丁線瑞八公路往瑞芳工業區的方向轉進去,就可以看到106線道,往平溪方向騎去就可
在到達74.5公里處,請立刻右轉,就可以看到五分山氣象站的入口意向,請注意接下來的山路將會是一連好幾個的狹窄,駕駛必須小心
經過四公里左右的彎彎窄窄山路,就可以直接到達五分站氣象站,大大的圓頂雷達映入眼簾
我來到的時機由於是下午,逆光加上熱對流引來的陰霾,此時籠罩市區,這裡可以看到整個基隆市,瑞芳鎮甚至是北海岸,不過能見度實在太差,回家花了半個小時修圖,畫質還是不甚理想
基隆中正區及基隆嶼
基隆山
山下的宜蘭線鐵路
雖然充滿陰霾,不過彎彎曲曲的髮夾彎依然值得一看,拍到這些公路美景,也算值回票價
也有人專程上山,欣賞美景
要前往五分山的道路,從瑞芳工業區以下都幾乎是髮夾彎,或是險升險降坡,不管騎車還開車,都必須在上路前特別注意車況,並小心駕駛,據說十一月菅芒花將會開滿山頭,秋天我將會再前往,拍下照片給讀者欣賞!
- Aug 05 Sun 2007 20:16
基隆散步去--低調的電光一號
正濱漁港的修船廠一如往昔的有許多船上岸維修,不過其中的一艘,它的來頭及爭議都不小,它是台電所屬,載運過核廢料的專船-電光一號
電光一號完工於1991年,主要的任務就是載運核能發電廠的低階核廢料,由各電廠載運至位於蘭嶼的龍門港,再運抵一旁的儲存場存放,據蘭嶼人的說法,當初台電興建儲存場時,是以『罐頭工廠』的名義矇騙當地的達悟人,等到真相大白,所有的跡證東窗事發,蘭嶼人在1996年再也無法忍受,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抗爭,自此核廢料再也沒進過蘭嶼,一直到現在,所有的廢料桶都暫時儲存於各電廠
這艘共計載運338航次,576桶核廢料的電光一號,也轉而停泊至基隆港西28號碼頭,近幾年來曾經多次將船隻拖至正濱漁港檢修,每一次都受到正濱漁港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彈,讓台電人員費盡唇舌解釋,說其實電光一號沒有放射性的問題,不過依然爭議不斷,還有議員爆料說附近居民因為其停靠得到癌症,驚駭了許多基隆市民!
得癌症和電光一號是否有關還有待查證,更何況爆料的議員呂美玲,曾經因為基隆站火車減班,就跟媒體號稱說要臥軌抗議,不過都沒見到他有真正行動,基本上來說是個丁丁,不必理她的起乩行為,不過在正濱漁港停泊的電光一號,很低調的將船名稱用漆塗掉,外界根本看不出來,也讓外界對它有更神秘的聯想
今年六月,它再次上岸維修,因為核廢料找不到最終的合適場地,加上法令因素,電光一號即將在今年公告拍賣,正式走入歷史,看到了這艘船,也讓人想到台灣的核能議題已經吵了好多年,核廢船隻能除役,但是核廢問題,依然需要政府好好的解決
- Jul 22 Sun 2007 16:55
蘭嶼拼板舟 基隆到達!
雖然說放假時間又天氣熱,不過還是得勤勞一點,這一天下午趁著天氣好來到望海巷拍拍海景,天氣真的不錯,藍天碧海實在很美,最近許多無污染的輕便運動工具如自行車或獨木舟很受人流行,碧藍的望海巷水域就有人在操舟及浮潛,看起來實在是很夏天的感覺
多出門勤勞一點總是好的,經過八斗子漁港時,發現修船廠的曳船道上人聲鼎沸,還以為發生了重大事件,停車一看,原來又有好料,冒著熱天出門果然有代價!基隆難得可以看到達悟族的拼板舟,一群人正將她推上岸,他們都是達悟族人,說的語言我都聽不懂~
比起我們在展覽館看到的拼板舟,她長度長了許多,這艘船名叫「ipanga na 1001跨越號」,六月19日由蘭嶼出發,預計延東海岸至台北漁人碼頭,
船隻全長長1016公分、寬170公分、高270公分,由六十塊木板拼成,可乘坐十二至十四人,是蘭嶼百年來所打造最大尺寸的拼板舟,據在場人士透露,原本預計傍晚抵達,不過提前至三點上岸,今晚張通榮也會款待這些遠來的訪客
海巡隊員直接在岸邊辦理報關
基隆沒有太多原住民文化,這艘真正航行於大海的拼板舟是基隆非常少見的船隻
停靠的地點在八斗子漁港旁的修船廠,一旁是海巡的20噸艦艇
她預計明天上午十點就會離開,有興趣的人趕快爭睹她的丰采吧!
延伸閱讀:百年最大蘭嶼拼板舟 後天出航
- Jul 15 Sun 2007 02:00
第二掩埋場--火炭坑的未來
前往七堵的路上,下起了瞬間午後雷陣雨,我與一群人聚集橋下躲避,這是夏季才會出現的有趣畫面
既然要去七堵,就跟大家介紹一下七堵的歷史吧,位於基隆邊陲的七堵區,在從清代到現今都被歸類成不同的管轄,名稱有
清代:基隆廳石碇堡
日治初期:台北縣基隆支廳(五堵、暖暖、瑪陵坑等三區)
明治三十年(1897年):台北縣水返腳辦務署
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台北廳基隆支廳
大正九年(1920年):台北州基隆郡七堵庄
國民黨政府接收初期:台北縣七堵鄉
民國36年(1947年)以後:基隆市七堵區(含現今暖暖區)
民國38年(1939年)以後:基隆市七堵區(另立暖暖區)
一直到現今,七堵區還是基隆市最大的行政區域,在近幾年的整治之下,七堵不淹水了,加上台鐵的縱貫線首發站改為這裡,於是乎此地越來越繁華,像現今我搭火車南下,幾乎都是從七堵搭車
往百福社區方向,過七賢橋立刻右轉,往大華一路前進的這條產業道路,是通往瑪陵及友蚋的必經之路,身為基隆人,我還是第一次到這個地方,在事前的功課做的踏實,因為今天要介紹的這兩個地方,是基隆最美的聚落,集生態保育及山川美景於一身,而此時此刻,正在改變中...
瑪陵坑是台灣歷史上的重要聚落,早昔西班牙人佔據雞籠時,就是沿瑪陵坑溪開闢道路入臺北平原,作為永久盤據之計,西班牙人於是乎將瑪陵坑溪稱(kimazon),而在此地的凱達格蘭平埔族,被稱為Kimari社,才被翻譯為瑪陵,地名於是乎如此由來,目前的瑪陵坑共分為瑪南里、瑪東里、瑪西里,北二高及萬瑞快速公路都從這裡經過,但是沒有交流道的設施
瑪陵坑溪美景
瑪陵坑溪的壺穴地形
瑪陵坑溪也有北台知名的『壺穴』地形,登山界著名的瑪陵尖,就在此地,這裡與鄰近的友蚋被基隆市政府規劃成休閒農業的示範地,近來更倡導『封溪護漁』企圖保持這裡水域的完整
轉過彎彎曲曲的山路,就來到了友蚋,七堵山區以礦業著名,一直到現在友蚋溪沿線,還是可以看到台車橋的遺跡,這麼重要的鐵道資產想當然爾,偉大的基隆市府當然不會重視,友蚋地名由來,由友蚋社平埔族語音直譯,目前分為友一、友二里,這裡由於位處山區隱密還曾經有二戰時期的傳說,當時由於戰事激烈,傳聞日人在友蚋曾經秘密設廠製造單人駕駛的自殺魚雷艇,這些魚雷艇由友蚋溪在溪水漲時推至基隆河至淡水港出海。雖然是傳說,不過可以想見這裡的隱密
找了一兩趟,終於找到了火炭坑,這裡是基隆市第二衛生掩埋場的預定地,而今天的故事就從這裡說起
火炭坑地名由來,是因為早年此地的住民以製作木炭維生,火炭坑之名不脛而走,基隆市現今處理全市垃圾的地方,是為在信義區深澳坑的天外天垃圾掩埋場,于民國八十年左右開始收納垃圾,經過十年左右,天外天漸漸飽和,政府於是計劃興建第二座衛生掩埋場,原址也將興建焚化爐,灰渣則至第二掩埋場掩埋,這個評估的案件由當時的市長李進勇開始規劃,選擇了17個地點,最後擇出五個地方,依序是:
(1) 七堵區東勢上股
(2) 七堵區六堵里
(3) 安樂區興基坑
(4) 七堵區火炭坑
(5) 安樂區三層
消息一出,所有點到名的地點居民紛紛抗議,大家都不想垃圾倒在我家門口,不過李進勇依然強勢的進行規劃評估,引來許多人的不滿,加上他所主導的許多強勢建設,終至於讓他在2001年的市長選舉中敗北,由許財利換人做做看
許財利上任後,選定火炭坑,他表示火炭坑為處下游,不會影響瑪陵坑,並在尚未通過環境影響評估之下跟廠商簽約,引來一陣撻伐,他做事的效率很慢,此時四年又過去了,為了拼連任,也不敢輕易動工
去年七月通過環評後,連任的許財利在未經議會同意下,宣佈火炭坑第二掩埋場動工,並在強力警方動員下,驅趕當時前來抗議的民眾,強勢的讓工程機具進入,正式開始動工,這樣的舉動引來議員不滿,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對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隆市第二掩埋場的動工過程,18日在市議會中再次遭到多位議員抨擊,認為環保局在重重警力戒護下強行開工,不僅違反議會決議,也讓當地居民擔憂不已;環保局長李梁則保證,掩埋場絕不會對鄰近地區造成污染,市府也會加強對當地的美綠化及回饋措施。
位於七堵火炭坑的基隆市第二衛生掩埋場,經市府環保局排除萬難,終於在7月27日正式開工,不過由於動工過程中發生當地居民的抗爭事件,18日在市議會第16屆第4、5次臨時會中,引發議員一陣撻伐。
市議員高辜惠珍指出,市府出動大批警力及噴水車強行動工,讓手無寸鐵的居民飽受驚嚇;市議員蔡旺璉則表示,議員個人受氣事小、議會尊嚴受辱事大,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市議員張耿輝也表示,第二掩埋場的動工過程,嚴重戕害議會的尊嚴,市長跟局長能否保證不會有污染的情事發生?八里的戴奧辛羊還在檢驗中,當初環保局說是掩埋灰渣,但會不會有其他有害廢棄物進場?
議長張通榮則表示,議會當初一再要求作好環境影響評估、聯外道路及民意協商等,環保局強渡關山式的開工,對議會的監督立場無異是打了一記耳光,市府要保證不會影響周邊的環境,萬一有病害的話要負起完全責任。
環保局長李梁答覆表示,市府是針對顧問公司選出的5個地點,再經過詳細評估過程後,才選定這個最符合需求的地點;環保局很尊重議會的決議,也對當地居民逐戶拜訪,說明興建的必要性,94年底天外天掩埋場封閉後,垃圾焚燒後的灰渣無處可去,掩埋場興建過程又要費時數年,為了全民的利益才貿然施工。
李局長並保證,火炭坑掩埋場只收焚燒後的灰渣,對於進場車輛的監控與洗刷都很注重,絕不會有醫療廢棄物等有害物質進場,在防止空污及水污部分都很小心,也會把周遭環境綠美化,保證作到零污染,並加強對當地居民回饋,交由公正機構協助監測改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位偉大的李梁先生在李進勇市長時代被冷凍四年,許財利上任後他才回任,他把李進勇市長任內的環保政績如『北基垃圾合作案』『垃圾不落地』『天外天焚化爐』通通自誇變成自己的建設,平常時間大概都在沒做什麼事情,好一個全民利益,為了全民利益,就能蠻幹行事嗎?
一個所謂的『只燒灰渣』,還說一天只有幾輛車通過,在聯外道路尚未完備的情況下,大型垃圾車轟隆隆的每天經過市區到七堵,難道真的不會對附近居民造成影響嗎?用一點時間溝通協調,跟強勢的動工興建,兩者孰輕孰重,我相信大家都看的出來
我沒有資格以七堵人的立場評論是不是該把很多人不要興建在這個好山好水的地方,更何況完工後,垃圾車還是會經過信義區燒垃圾,對已經習慣垃圾車的信義區居民早已麻木,以一個基隆市民的立場來看,一個現今被政府規劃為『休閒農場』的區域,充滿壺穴生態及礦業文化風情,政府不重視,反而要將大家都討厭的東西丟到這裡來,對瑪陵坑的居民,確實不公平,一個不會溝通,不愛文化,不重視環保的政府,基本上已經徹底沒救,還把這裡『封溪護漁』,能百分之百保證不會有水質污染嗎?
動工一年了,原本是台灣『小百岳』的瑪陵尖登山步道,因為施工封閉,必須從其他地方登山,
最美的基隆世外桃源,她的未來無法想像,有機會,歡迎大家都來走走這裡,你所看到的一切,說不定都會消逝
在基隆,什麼東西都有可能消失
- Jul 08 Sun 2007 02:59
基隆散步去---大拜拜的航海節
基本上基隆市的政府單位辦活動,說大拜拜還客氣了些,人家辦大拜拜還會呼朋引伴,至少有人場,不過像7/7這種航海節的活動,不只之前沒做宣傳,參觀人潮小貓兩三隻,還辦在鄰近貢寮舉辦音樂季的活動,加上大家都往宜蘭跑,基隆當然沒人參觀這種活動,連我都是有人告知,才特別去拍的
這場活動跟大拜拜唯一的一點是舉辦完後,就不會有人在注意要關心什麼海洋資源,有得看就好,活動內容很貧乏,但海上的活動卻是相當有意思,海巡署這是派出相當多的艦艇做動態展示,還出動MS特勤快艇表演,上一次有快艇表演,是在2005年的航海節,前一陣子在蘇澳中正軍港,海巡署舉辦校閱活動,也出動過,相當難得
網站上的說法是兩點開始,不過因為去侯牡公路拍照耽誤了時間,到了發現表演已經結束,原本以為要等明天,結果現場才得知五點還有一場,網站上也沒說明,真不知道是誰在做的規劃活動,連流程都亂七八糟!
等到五點,終於準備開始,不過此時停靠在西一碼頭的AP-526軍艦要移泊至東四碼頭,現場廣播表示將會延誤,難得的拍到移泊作業,連YTB拖船都出來了,造成了第一個驚喜
526在靠泊的同時,西四碼頭的貨輪也要出港,港棧設施難得的熱鬧起來
拖了二十多分鐘,表演終於開始,首先由艦艇分列式開始,第一艘是相當少出現的ORB-03除污船 全台共配置四艘,不過除非發生漏油等海洋汙染,不然它們很少現身
海巡艦巡防艇的編號,都是以艦船的噸位來編,例如100噸級就是100開頭,30噸級就是30開頭,依此類推,像這艘10018就是100噸級的巡防艦
接下來都是50噸級的艦艇
噴水的氣勢不足,怎麼有尿尿的感覺...
緩緩開過後,來到了重頭戲MS特勤快艇表演,以六艘一組向我們筆直衝來,氣勢非凡
再以高速六艘瞬間甩尾,激起大片水花
然後面向主席台
再次甩尾
接下來以三艘一組左右開攻,再次進行翻滾動作,搞的好像船要翻了
接連大約兩分鐘的表演,快艇們重新整隊,再次六艘衝來,此時海三廠的606軍艦出港,當成背景看來更有氣勢
還是甩尾
接下來六艘一組或分組轉圓圈,排出的廢煙加上激起的水氣,讓基隆港一片霧茫茫的
而且波濤洶湧,一片驚滔駭浪
轉完了圈圈重新整隊,快艇向看台衝去,甩尾,結束了這場海上的艦艇秀
此時港內煙霧瀰漫,感覺很像颱風天
『2007航海節』將會持續進行到7/8日,當天下午兩點及五點一樣有艦艇動態操演,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多多參觀
- Jun 20 Wed 2007 03:32
基隆散步去---雨港天堂鳥!
端午佳節午後,先帶著我的新鏡頭出去走走,雖然這支SIGMA 70~300被戲稱為晴天鏡,加上它只有六千多塊,又被稱為窮人鏡頭,不過拍起火車來,感覺還是蠻不錯的
58次侯硐站南
57次侯硐站南
2725次區間車,三貂嶺站南
1063次太魯閣號,三貂嶺站南
然後到了基隆港,探訪仿古之船『天堂鳥號』
這艘完全是以古法打造的船隻,全長十七點二公尺,寬一點二公尺,船隻以自然可得的植物作為帆桿,它從印尼出發後,沿菲律賓,經台灣至日本,全程約6000公里,來到台灣先經花蓮,上個禮拜進入基隆港,所經過的航道,是西太平洋最重要的『黑潮』,主辦單位『人類文明探索關懷協會』希望能由這次的活動,找回人類原始的生命力,並因此彰顯對海洋資源的愛護
整艘船沒有動力,靠的是風帆,而兩旁的玹外,左右兩邊各有一條特殊的浮桿,藉以維持在黑潮流域中船隻的平衡
船隻停留在離岸一點距離的地方,於是乎人員運補物資,要從水面上滑小艇接駁,在國際港中看到小橡皮艇,還蠻有趣的
這艘特別的仿古船在20號早上十點就要離港,我特別用文字和圖片,記錄它在基隆港的最後一天,祝他們的旅程能一路順風愉快!
- Jun 03 Sun 2007 18:54
基隆散步去--制天險的開蘭第一洞
查詢舊草嶺隧道的資料查了一個小時,關於它的封閉時間,洞口題字,還是誰題的字就查到我非常混亂,一堆記者資料亂寫一通,同一家媒體對於它的封閉年代可以有三個不一樣的說法,一下子說六十九年,一下子說是七十五年,還有人說封閉了二十八年,眾說紛紜實在非常誇張
根據現有資料,舊草嶺隧道動工於1921年,共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完成,在草嶺隧道完成之後,整條宜蘭線也在當年正式通車,長2166公尺的草嶺隧道當時是全台最長的隧道,轟動情況不亞於現今的雪山隧道,是極其大的工程,現今的隧道北口(福隆端)有當時的工程技師新元鹿之助所題的『制天險』門額,而南口(石城端)有著當時的台灣總督府的第二號人物--總務長官賀來佐賀太郎的『國雲飛處』門額,蒼勁的草書筆鋒現今依然虎虎生風,整條宜蘭線在1980年11月開始動工,1986年元月9日完成雙軌通車,同時單線的草嶺隧道停用,改由雙軌的新草嶺隧道代替
草嶺古道是許多基隆民眾的假日去處,不過對於這座宜蘭線上歷史意義極為重要的隧道卻顯為人知,東北角風管處與台鐵在今年正式將舊草嶺隧道重現天日,並於本月開放給民眾通行,在活動結束後,將再度封閉並整修為自行車道,11月完工後將會成為國內首座跨縣的自行車隧道
我那麼熱愛鐵路,當然要在開放的第二天就來共襄盛舉,從瑞芳出發,20多分鐘後就到了福隆,下個禮拜就是鐵路節了,每間車站都掛起了紅布條,喜氣洋洋!今年的鐵路節活動延續兩個多禮拜,全台鐵路研究者和攝影愛好者將會瘋狂追逐火車,盛況可期
從福隆站的走道隧道口有兩公里,在大太陽下走起來實在很累,搞的我拼命流汗,30分鐘後,我來到了隧道口外,這裡有一座非常重要卻被遺忘的紀念碑-『吉次茂七郎紀念碑』
吉次茂七郎是建造草嶺隧道的技師,三年的建造過程中他積勞成疾,不幸去世,在草嶺隧道通車後,日人建立了紀念碑至此,不過在國民黨政府來台後,碑上的字跡遭人用水泥抹去,現今雖然經過整修,但卻嚴重毀損,許多的重要日治時期鐵路建設及遺跡,似乎都被刻意的被國民黨政府忽略並毀壞,吉次茂七郎在天有靈,看到他用生命完成的隧道如今重現天日,應該會安慰一點
背景的碑文已經模糊,我特別找到了現今所查的碑文全文,給大家參考
隧道封閉之時,洞口有厚厚的磚牆賭門,在磚牆倒下後,政府重新整修燈光,加上今天人很多,其實不會陰森恐怖
門口的『制天險』門額字體蒼勁有力,我很欣賞日人有著極高的美學素養,比起現今冷冰冰的字體還是政治人物的作秀題字要好上千百倍,『國雲飛處制天險』聽起來就有一種艱辛的味道,和不被自然打倒的精神
走進隧道內一陣清涼,剛剛走兩公里的炎熱完全消失,隧道內燈光明亮,地上仍鋪著當時的道渣,隧道內每100公尺還可以看見工維修人員躲避的閉車洞,政府單位巧思的利用閉車洞的空間,置放月台燈箱或是鐵道器具等物品,讓人在漫步之餘也能了解鐵道文化
隧道內的音響不時傳來的柴電車頭聲或鳴笛聲,走著走著人遙想當時興建的艱辛,以及車來車往時的忙碌,知名的台語童謠『丟丟銅』,歌詞中所說的山洞,講的就是草嶺隧道,隧道不時的滴水,也讓我不時想起這首童謠
整條草嶺隧道幾乎都是直線,我走到1700公尺的時候都還可以回頭看隧道口,非常的直,離開洞口的兩百公尺數轉個彎,豁然開朗,我來到了宜蘭縣境內
宜蘭線端的『國雲飛處』門額下,我花了40分鐘走完全程,新草嶺隧道就在旁邊,列車不時呼嘯而過,門口方方正正的題字實在很沒美感,離開了隧道,我走濱海公路,要走石城站回到瑞芳
- May 27 Sun 2007 23:30
基隆散歩去-交通建築的雙雙對對
自從『永保安康』在台灣稱為吉祥車票的代名詞後,很多人喜歡把車站名稱做趣味的結合,例如追分成功,大慶成功等等,近幾年來還有人把平溪線的十分站與台中成功站名結合,在十分車站開賣『十分成功』車票,吉祥意味足,但是價錢相當昂貴
基本上沒有人把基隆和八堵連在一起,因為名稱實在很詭異,於是乎連接基隆到八堵的南榮路,被人們稱為『基北公路』,屬於台五線的前端,南榮路經過多次拓寬,現在是重要的孔道,車水且馬龍
從八堵站出發,看到站北的一堆類似廢鐵的東西,這是舊八堵鐵橋,在兩年前被施工單位無情的拆除後,被棄置在一旁任其荒蕪,而基隆的政客只會政爭,在懷舊風潮過去後,就置之不理,前一陣子曾聽說要移至高雄科工館,不過還是空穴來風,對百年古蹟都如此,更何況是對所有的文化,我知道我的文章基隆市府有人在看,棄置一旁的古蹟,文化局的你們不覺得可恥嗎?
基隆河鐵橋是典型的花樑橋,也是全台第一座,在台灣其他地方如舊山線還是高屏溪舊橋,都還保留著,同樣的花樑,卻有著不同的命運!
高屏溪花樑鐵橋
離開鐵橋,我往基隆端前去,基隆起點的中山高,有大業和中興兩座隧道,而基隆的火車和公路,也都各有著兩座隧道,公路的話是這兩座
左邊的新八堵隧道完工於民國七十八年,拓寬後的南榮路解決了車多的問題,而兩條隧道一調北上一條南下,北上端有兩座老舊隧道,完工於1950年代
基隆位於台灣頭,而這兩座隧道也有著不同的題字,象徵這兩座台灣頭的重要交通建築,傳神的題字,沒事經過的人可以稍微注意一下
基隆隧道的蓬萊第一洞
八堵隧道的題字-瑞氣滿洞
鐵路的兩座,現在看到正在改建施工中的隧道,其實是第一代的竹仔嶺隧道,當時的日人攻佔基隆後,繼續前往台北,但是當時基隆到台北間原先由劉銘傳興建的鐵道標準實在很差,根據時任總督樺山資紀的記載,當時的列車從基隆要到台北,花了七個小時,還不斷出軌,路線之爛可想而知
日人吃足苦頭後,決定重新改線,選擇現今的路線,並於1898年正式開通竹仔嶺隧道,並再1924年宜蘭線通車後再度於一旁開鑿新的竹仔嶺隧道,舊有的供宜蘭線使用
北口--新隧道題字『獅球新開』
幾年前的納莉風災,讓基隆淹了大水,許多人將矛頭指向較低的舊竹仔嶺隧道,還曾經一度磚石賭門,兩年前,政府終於決定改建舊竹仔嶺隧道,不過因為發生工程糾紛,到現在還沒完工
一旁通行近百年的竹仔嶺隧道,是縱貫線上唯一的磚造隧道,在新隧道開通後將功成身退,根據說法是會保存,不過以基隆市政府不愛文化事業的思維來看,這座古董岌岌可危,沒事經過也得多注意
隧道南口題字-豁然開朗
在隧道對面,基隆殯葬管理所前,一旁的護攔下,很多人以為這是水溝,不過這裡曾經在日治時期被封為縱貫線第一名景,兩道瀑布飛馳而下,被稱為雙龍瀑布,不過在多次公路改建後,已經不在復見,在此介紹給大家
雙雙對對的基隆古交通建築,你發現了嗎?
- May 24 Thu 2007 01:22
基隆散歩去--最後的五分車鐵道遺跡
早年的基隆盛產礦業,七個行政區都有煤礦的產業,不過在六零年代之後,基隆的煤礦產業漸漸式微,所有的礦坑及相關設備漸漸廢棄停用拆除,現今在基隆,要找尋煤礦坑遺跡幾乎消逝殆盡,我前一陣子介紹過位於八尺門的阿根納造船廠,賈老師告訴我,在廢棄造船廠的旁邊,原住民會館右側,有著一個荒廢四十年的隧道,不僅見證了八尺門的歷史,也是現今台鐵深澳線支線鐵路的前身,更是現今基隆唯一的五分車隧道遺址
隧道口向外看見的情形
這條礦業鐵道,從八尺門沿八斗子,深澳,一路延伸到今日的水湳洞,是在1936年由當時的日本礦業株式會社鐵道經營,用以運輸當時從金瓜石所開採的金銅礦砂至八尺門碼頭輸出
到了日人戰敗,國民黨政府來到台灣後,這條鐵道改立於台金公司,繼續運輸任務,在民國54年,當時為了運輸深澳電廠所需的煤礦,興建了從瑞芳起至水湳洞(濂洞)的『深澳線鐵路』,並在該年先行通車至深澳,深澳線八斗子至濂洞間延用原先的輕便鐵道路線,在兩年後,深澳線全線通車,而舊有的輕便鐵道,也同時停用
原住民會館,門可羅雀
遠方就是阿根納造船廠
阿根納造船廠旁,原本是一座相當美的綠色隧道,不過在幾年前,這裡興建原住民文化館,施工單位把這裡的綠色植物通通砍光,變成大片草坪,文化會館啟用後,由於基隆的原住民文化乏善可陳,加上欠缺規劃,這裡門可羅雀,成為名副其實的蚊子館,花大錢興建的文化會館便成浪費,而一旁真正的基隆礦業文化隧道遺跡,卻被人忽略,這就是基隆市政府
隱身在樹叢中的隧道
另一端已經被民宅檔了一半
彎曲的隧道
希望有機會,大家能來這裡走走,看看被人遺忘,卻不能遺忘的基隆礦業文化重要資產
因為它說不定哪一天就會消失...
- May 20 Sun 2007 02:33
基隆散步去--別有洞天的民間美術
民間美術號的賈船長看到了我的網誌,決定要請我上這艘民間美術號參觀,這艘船原本要五人以上才會開放,不過這次是我一人登船
這艘花了上千萬改造的船,以展出『年畫』為主,年畫是在早年,華人過年必須準備的重要裝飾,賈先生是這方面的專家,共收藏了兩萬多幅,這些精美的圖畫也在船上的大小角落
我從這艘船早先的工作甲板上了船,這裡被改為簡報室,價值55萬的桌子出現在我眼前,簡報室裡的兩張就要一百萬元,它的材質是由所謂的『下水版』所製作,下水版通常置放於船底,必須耐潮濕及寒冷,強度極佳,可保存數十年不壞
民間美術號共分三層,這裡是第二層,我來到樓下,這裡相當清涼,因為這裡有三分之二是浸泡在海水中,可謂冬暖夏涼,這裡原本是漁艙,經過改造後,變成了相當大空間的展示間,這裡展出了為數相當的年畫,相當精緻,而漁艙的前段,則是改為船員的臥艙
中段的走道則是兩塊石板,經故宮鑑定來自元代,是真正的古董
參觀完了下層,我回到簡報室,繼續往前行走,途中經過的空間,是漁船時期的急速冷凍艙,當時的魚貨從此進入,立刻以零下40度保存,這裡的艙間共有四間,艙門是以真正的檜木打造,原汁原味的呈現沒有改變,這裡展出的都是台灣的年畫
在走上上層甲板的旋梯前,有著一個古色古香的『月洞門』造型,這裡原本是存放船隻淡水的地方
第三層的甲板,這個空間原本是船員休息室,被賈先生匠心獨具的改為懷舊廚房,經典的懷舊古物如米缸,廣告,甚至 『阿嬤的大灶』都完整呈現,有濃濃的壞舊氣氛
在進入船首的舵房前,是輪機長及船長的住艙,這裡保留了所有的原型,如海圖,六分儀,甚至漁船時期的航海日誌都還保存,而舵房內的俥鐘和圓舵,還保有早先的情形,它讓我想到鐵達尼號撞冰山前,舵房的俥鐘轉到『STOP』時,機艙內手忙腳亂的驚險情境
舵房的船務員室,傳電報的電碼機器依然保存,而在船務員室的門口,有著神龕,保佑整艘船
走上甲板,正濱漁港近在眼簾,這裡的海水真的很清澈,沒有任何汙染,甲板上的桌椅,隨時歡迎你來光臨
來到這裡,可以發現基隆的海洋文化,也能發覺真正的基隆,歡迎你隨時來走走,目前民間美術號接受團體預約,如果自己真的有興趣,也歡迎洽詢賈船長(0955557003)相信他也會歡迎你來
- May 16 Wed 2007 02:48
基隆散步去--和諧共存的雙生土地公
在台灣,土地公是很普遍的神,祂在附近的土地公廟管轄你的住宅,讓你合境平安,就連陰宅,也有一座座的土地公廟,這位法向慈祥的老爺爺掌管陰陽兩界,是最親切及值得信賴的神祁
在基隆的暖暖區,現今的暖西國小旁,這裡是暖暖淨水場的所在,它是基隆最早的水源地,也是全台灣第二座水源地,是在1896年有「台灣自來水之父」稱號的勃登(Williank Burton)指導日人興建,三年之後完成,距今已108年
由於早年基隆河的水運發達,當時的水運船隻以暖暖作為中繼休息的地點,久而久之,造就了暖暖的繁華,暖暖淨水場的上游,有全台第一座的水庫 『西勢水庫』而現今的暖暖淨水場現址,更有攔河堰的水利設備,雖然現在已停用,但依然看的出來當年的規模,此地也被稱為雙龍潭,意味東勢西勢溪水在此匯集,相當傳神
東勢溪與西勢溪在此匯集入暖暖溪
在東勢西勢溪的匯流處,幾年前基隆市政府在此興建了觀景台,讓遊人能到此,來觀賞基隆的重要水利工程歷史,而在觀景台的對面,有一座土地公廟,乍看之下可能稀鬆平常,不過,這卻是全台灣唯一的一座有兩尊土地公的『雙生土地公』廟,相當的難得,值得一看
左邊的福興宮與土地公
左邊的福興宮歷史悠久,落成於清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原本不在此處,祂最早是在上游的西勢水庫,日人在1926年興建了全台第一座的西勢水庫,並將西勢村民遷村,連帶的西勢土地公也被遷移至現址,而為了與原在此的東勢坑土地公區分,因此更名為福興宮與福德宮,在民國92年,經過兩位土地公同意後,兩座土地公廟整修興建,廟頂結合為一,共同在此保佑著彼此的轄區,也共同在此護佑當地人民
右邊的福德宮與土地公
沒有利益,不會衝突,當今社會政治的紛紛擾擾,我覺得大家應該都要來這裡看看兩位土地公是如何的和諧,也讓自己真正學習土地公的精神
要前往水源地及雙土地公,從八堵延瑞八公路抵達暖暖,過平交道後一直直走約一公里,循指標右轉岔路就能看到水源地及雙生土地公,相當好找
- May 13 Sun 2007 03:47
基隆散步去--舊基隆區漁會大樓
禮拜四,我去正濱漁港後,寫下了民間美術號及阿根納造船廠的故事,除了描述這兩個已經沒落的漁村景點外,更強調了正濱漁港的漁港的衰老漁村典型,而在正濱漁港的旁邊,有著一棟1934年就興建的古建物,現在已經被基隆市政府列為古蹟的『舊基隆區漁會大樓』他目前是基隆極少數的歷史建物,同時這棟建築,對於正濱漁港的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舊基隆區漁會大樓建造於日治時代的1934年,當時鄰近的正濱漁港當時是全台第一座現代漁港,熱鬧情況可見一班,日人在那年興建了這座兩層樓的建物,供當時的台灣水產會社魚市事務所、請願巡查所、台北州水產試驗所、水產會基隆支會等單位使用,還另外設有郵局、理髮室、會議室、標本室、陳列室、食堂、甚至浴場等,而天台上尚有氣象觀測站及信號台,配合正濱漁港成為漁業中心,在日人戰敗後,這裡繼續成為基隆區漁會的辦公場所,一直到民國81年,才遷移到八斗子的新大樓,目前這棟大樓內,只剩,基隆市魚貨運銷合作社、合作金庫漁會通匯處、漁業運銷職業工會等幾個單位還在使用,幾家民間報關行和魚行也在其中
在2004年,基隆市政府將此地規劃為『基隆地方產業交流中心』並提出計劃向中央編列基費,進行整修,不過此時,開始有地方民眾,希望將這棟大樓拆除,興建新的魚市場,用以取代,並開始向市政府申請拆除,開始與地方文史工作者展開一場激烈的論戰!
也因為文化與發展間,古蹟與現代兼的兩方拉鋸,政府單位在這個議題上拖了一年多,一直到了2006年的2月,已故的基隆市長許財利才正式公告,基隆市舊漁會大樓為重要歷史建築,不能拆除,這場論戰才終於有了一個暫時的結果,不過地方的支持拆除聲浪依然不斷,為民喉舌的民代,此時說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吉隆新聞 2006/11/22
█ 正濱漁港聯外道搞不定 拆舊漁會大樓? 議員意見不同
贊成拆除舊漁會大樓來解決正濱漁港聯外道路問題的市議員認為,把舊漁會大樓模型化保存就可以,解決漁港聯外道路問題,中央漁業署才願意繼續發展正濱漁港,興建漁獲拍賣市場,協助漁民改變經營環境。
(市議員 馬賢生:把舊漁會大樓模型化保存就可以)
(市議員 藍敏煌:解決聯外道路問題才能發展正濱漁港)
反對議員建議刪除中央文建會今年補助文化局修繕舊漁會大樓90萬元經費,不過支持保存舊漁會大樓的議員則認為這不是文化局的事,而是海洋發展局的事情,局長應該以官位來擔保會妥善解決這件事才對。
(市議員 呂美玲:海發局長應該以官位來擔保解決這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台都有民代,但是有像基隆那麼腦殘的實在很少,如果任何一座古蹟都能用你所謂的模型保存,基本上文化局就直接建個展覽館,把基隆的古蹟通通變成模型,然後用地都能變成建地,讓地方可以賺更多錢,你就可以連任當選了,虧你馬賢生還是個原住民議員,這麼不熱愛自己的土地,用這種詭異的思維來保存古蹟,你真的是非常的滑稽!!
漁業署的立場是這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表示:對於正濱漁港舊漁會大樓是否保留改建為產業交流中心?抑是配合當地社區整體交通動線及發展而易地新建問題,該署基於尊重地方意見之立場,前於2004年12月即函請基隆市政府先行整合地方意見,迄今,該項立場並未改變。
漁業署進一步表示:基隆市政府前於2004年將基隆區漁會正濱漁港舊大樓規劃為「基隆市地方產業交流中心」,並向經濟部提出計畫申請經費重新整建,嗣經審議後並未選入當年度計畫而擱置,另一方面,當地人士質疑該建物已屬危樓,是否有保存之歷史價值尚待討論,且該建物影響原先規劃新建魚市場運輸魚貨之進出動線,因此建議拆除後另於港區內新生地新建一棟現代化新大樓,以促進地方發展。
漁業署署認為,對於正濱漁港舊漁會大樓是否拆除,地方上正反意見不一,並展開熱烈討論,已引起媒體之關注,基隆市政府應本著地方主管機關之立場,先行整合地方上之意見,並確切告知市民評析優劣得失,俟取得地方上共識後再行向相關機關爭取建設經費。
漁業署最後強調,對於能夠促進地方發展,且具有投資效益的實質建設計畫,政府均會給予支持,該舊大樓如何取捨,仍應取決於大多數之地方意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段話翻譯為白話文是說,地方政府要錢漁業署有經費,舊大樓該拆就要拆,至於文化單位的反對,你們市政府要極力的說服,如此一來就能拆掉建一座新的!
木製的門,很有日治風格
天井,可明顯看出為一口字型建築
中央與當地民眾,對於這座他們口中『妨礙地方發展的』舊大樓恨不得除之後快,不過在許財利當年的公告下,這座大樓幸運暫時保存,這也是他七年腐敗執政中,我唯一肯定的一點
有很多的歷史建物,只要拆除或是易地保存,下場通常不好,就像七堵前站停用了,到限在還癈在那邊,台北的中山橋,拆了到現在還沒重組,跟基隆八堵橋的花樑一樣,還有腦殘的民代要用模型保存,這麼多的失敗例子,同樣住在中正區的馬賢生你看見了嗎??
許財利公告保存後,文件會編列了一筆600萬的預算作為整修之用,只不過這筆錢進了市庫後,就一直得不到市議會的同意,整個整修延宕至今,今年的三月,『台灣頭文教基金會』及基隆市七十幾個民間團體,向基隆市政府陳情,要求盡速催請預算,不過議會休會,當時的市政府又沒有老闆,於是乎陳情效果有限,古老建築的保衛戰,依然拉鋸
門窗採『上下疊窗』的傳統設計,在通風及採光都相當良好
因應基隆的多雨而特別設計加大雨披,一旁的圓窗靈感來自漁船的窗戶
保存一棟歷史,留下人們的老記憶,其實只需要相關單位的智慧而已,我不是天馬行空,只出一張嘴的民代或所謂『專家』,我用一個在地人的心態,寫下這篇網誌,只希望能有將這棟全台幾乎算是唯一的漁業主題大樓能夠保存,還是那句話,利用智慧,政府就能辦到!
內部中庭一景
玄關
也希望看到這篇網誌的人,有機會經過,能停下腳步,多注意這棟歷史建築,因為它的未來,依然未卜!
- May 11 Fri 2007 00:41
基隆散步去--被遺忘的基隆遊艇廠
現今台灣,被人們稱為遊艇王國,不過在基隆,有著日治時代就興建的造船廠,荒廢的站房已經讓人遺忘
往和平島的和平橋頭右轉,往原住民文化會館的方向,很多人會看到一座巨大的廢棄廠房,這裡是日治時代的造船廠-阿根納造船廠,在當時極具繁華,不過三十年前已經停業,廠房任其荒蕪,現今由台糖公司管理
這裡叫做八尺門,是一條極重要的水道,日治時代初期還有一條運煤輕便軌道,從瑞芳連接至此,未來的汙水處理場也將興建在附近,阿根納造船廠的旁邊是海濱國宅及原住民文化會館,基隆沒有太多原住民文化,興建在此或許可以表彰族群融合,但是其觀光價值地位,我個人認為比不上已經成廢墟的阿根納造船廠
根據地方的消息,當地的民眾其實也不喜歡它,多次透過民代希望將之除去,有空大家來基隆和平島,希望能夠看看這座即將成為歷史,也是見證了基隆歷史的廢墟--阿根納造船廠
荒廢廠房,其實有一種金瓜石十三層選礦廠的味道
- May 11 Fri 2007 00:18
基隆散步去--正濱漁港的民間美術
上個禮拜,網誌中『夜之基隆』有人來留言,希望我能到位於正濱漁港的『民間美術號』參觀,於是在這一個禮拜四的午後,我決定將正濱漁港,作為我今天的散歩地點
我在前幾篇的網誌,有提到過正濱漁港,位於基隆港東岸的正濱漁港創立於1934年,當時是全台灣第一座現代化的漁港,日治時期一直到了國民黨政府的60年代,都還是全國漁港中,最具規模的一座,而也帶動了一旁的聚落蓬勃發展,一直到現在,中正路依然車水馬龍
60年代的基隆,很多東西都是全台或是全球的僑楚,有最熱鬧的基隆商港,有最大吞吐量的正濱漁港,還有最蓬勃的金礦資產,不過這些東西在數十年過後,都隨著時代的演變,物質環境的變遷,以及經濟潮流的更迭,許多的資產,都變成了昨日黃花
正濱漁港在60年代,因為使用已經接近飽和,經過當時省政府的規劃,開始興建八斗子漁港,用以漸漸取代正濱漁港的地位,只不過在八斗子漁港建成後,因為其港口的設計問題,東北季風會造成大型拖網漁船的極度不穩,經過爭取溝通,正濱漁港繼續使用,並將其定位為遠洋漁港基地,由於漁業漸漸沒落,近年來基隆市政府有轉型為懷舊碼頭的計畫,並再去年重新建立了一片海埔新生地,以備為日後的新魚貨拍賣市場使用,不過至今仍為空地一片,漁港繼續冷清
這一天的正濱漁港,只有幾座小舢舨,幾位老漁民在岸邊閒聊,釣客在堤岸邊垂釣,這裡有一艘很特別的船,叫做民間美術號,這艘船藏的不只是民間美術,而是百年基隆漁業的真實縮影...
民間美術號的前身是退役的鮪釣漁船,是由『巴蜀文教基金會』的賈裕祖先生在多年前花了90萬所購入的,它花了數百萬元打造,將這艘老舊的拖網漁船,改造成美輪美奐的海上藝術區,船上的裝潢相當講究,有張餐桌價值55萬元,而內部成設,更是以原本舊有的空間為主,經過匠心獨具的裝潢,在更新後,仍然看得到當年的味道,在古老與現在間,不會互相衝突
我今天沒有上船,改天多找一點人,在上去船上好好探秘
我沿堤岸繼續前行,一艘艘的廢棄遠洋漁船停泊港邊,它們無聲的靠岸,彷彿無從訴說它們當年遠征四海的英姿,斑駁的鐵鏽與傾倒的船身,表現出來的是無限的滄桑,與台灣漁業的沒落典型
我經過唯一有人煙的一艘漁船,甲板上工人們正在船上敲敲打打,乙炔鋼瓶及工程器具散落岸邊,是這座古老漁港唯一的熱鬧
到了魚市場,沒有魚貨的空地,幾名老人正在談天,正在高談闊論基隆市長補選,選了哪個黨或是哪個人當市長,在這個時機,已經真的不是那麼重要,政治人物只知道政爭,藍的綠的其實在基隆,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漁村的沒落,觀光的蕭條,整個城市的競爭力,基隆的政客你們注意了嗎?
回程經過市區,整個市區的天際線被藍綠政治人物的氣球遮蓋,這一個月來基隆人必須忍受宣傳車的噪音,競選廣告標語的汙染,連最美的天際線,都是政治!
過幾天,選舉都會結束,新的市長真的能帶來新基隆嗎?
六合停車場,沒有太大勝算的施世明請到了陳總統及四大天王站台,空地排滿紅椅子等待支持者,天王怎麼加持其實幫助有限,我拍了空蕩蕩的場地,騎車回家去!!
延伸閱讀
民間美術號
- May 04 Fri 2007 01:06
基隆散步去--從役政公園到白米甕砲台(二)
役政公園裡面,最具歷史價值的,就是這尊有一尊由清朝巡撫劉銘傳時代保存至今的「阿姆斯托朗後膛鋼砲」,她是目前台灣極少數由清代遺留至今的大型真砲,原本被置於基隆的白米甕砲台,在二戰結束後,由三軍大學拿去研究,一直到民國83年,才由三軍大學學交回基隆市政府,被置於梅園,後來與其他的軍事裝備共同置放,並更名役政公園至今
這尊古砲,不僅見證了戰爭歷史,也是相當直得保存的重要文化資產
離開了役政公園,我要到這尊古砲原來的家--白米甕砲台
白米甕砲台位於基隆港西岸,第二貨櫃中心的山上,相傳在3.400年前就有西班牙人及荷蘭人在此建設堡壘,於是乎這裡又稱為荷蘭城,這裡位在基港西岸山口,地理位置相當重要,與東岸的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和平島的社寮砲台,信義區山上的槓子寮砲台互為犄角,搭配其它炮台共同形成防禦火網,捍衛基隆港安全
1900年,當時的日本政府派兵駐守白米甕炮台,並加以整建,國民黨政府戰敗撤台後,這裡則成為國軍宿舍,於是乎這裡的建設還尚屬完整,目前為國家三級古蹟
這裡可以看見西岸貨櫃中心,及協和火力發電廠,也是觀賞大船入港的絕佳景點
縱使是非假日,還是有人來這裡看海
整個西岸貨櫃中心一覽無疑
一次三艘船,可以同時入鏡
特寫臺馬輪
在入口處的這間空屋,是日人興建的營房,日人因應基隆的潮濕,首次在當時的建築上,使用了鋼製的屋架構,是全基隆目前唯一的日式鋼製屋架的建築,目前基隆市政府架起圍籬,以作保護,相當有歷史意義
要前往役政公園的公車,班次稀少,一天僅三班,建議自備交通工具前往,或從三沙灣『海門天險站』走上山如何前往海門天險
不過路滑請小心
班次稀少的公車資料
前往白米甕砲台,可從市區搭乘太白莊301線公車,至太白里站,走上山約10分鐘
太白莊公車資料
- May 04 Fri 2007 00:08
基隆散步去--從役政公園到白米甕砲台(一)
炎炎夏日感覺好像即將來到,這幾天天氣超熱,用短袖都可以了,下午三點多,烈日當空,我來到了中正公園山上的役政公園
我小的時候住在山下的正信路,還記得以前放假都會上山運動,逛海門天險,再走到十八羅漢洞,而途中都會經過這個地方,在當時,這裡不叫役政公園,而是叫梅園,這裡真的有幾株梅樹,不過顯然種植失敗,我從來沒在這裡看到梅花,在2000年的4月,當時的基隆市長李進勇,積極向國防單位爭取各式三軍武器的役政公園正式成立,他是國內第一座結合陸海空三軍的國防主題園區,相當有特色
役政公園的武器由梅園空地開始,延壽山路依序擺放到山頂的一個平台228紀念碑前,這裡的武器有陸海空三軍,相當值得一遊
首先看到的是F-104『星式戰鬥機』,在幻象2000和F-16還沒進口來台灣前,她是捍衛台海領空的主力戰機,而有特色的是在基隆編號4916的這架,是隸屬於空軍4中隊的偵察用機種,根據讀者回應,正確機型為TF-104G,F-104除役後,由RF-5E繼續執行任務
空軍是比較現代與在地化的軍種,她的隊名就叫『虎瞰部隊』正如隊徽的詮釋
放在F-104後面的,是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飛彈,在雄風飛彈及愛國者飛彈還沒進口前,她也曾經是空防的主力飛彈
有特色的是這兩項除役裝備常常放在一起,例如澎湖林投公園的展示區
2006/05/08于澎湖
請注意原本的塗裝上面應該會有『中國陸軍』字樣,不過基隆的不見了,不知道是不是政治因素使然
繼續走下去,放置的是海軍陽字號的桅桿,船錨及車葉,這三樣都是從編號908『貴陽』軍艦除役後拆卸下來的,雖著陽字號全部除役,這些裝備也成了歷史
役政公園的假日公車站牌
接著走入公園內,先看到的是陸軍的M48A3坦克,該型坦克已經除役,由M60A3繼續服役
在戰車後面的是海軍的五吋砲,陽字號除役後也跟著走進歷史,由新型的五吋砲替代,詳見我的海軍參訪
這裡也展示著海軍陸戰隊的LVT兩棲登陸用裝甲車,她們都是在搶灘登陸時使用,不過他們由於是從二戰之後開始服役的古董,因此70~80年代常常發生故障,造成人員傷亡,近幾年已經由新購的AAV7兩棲登陸戰車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