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06.10
去年的六月十號,我們一家人和當時初認識的好友S,在傍晚時分來到上東城面東河的河濱公園散步。望著映照著燈火閃爍的河面,我們聊著過去的生活與對未來的想望。那時的我們,剛搬來曼哈頓沒多久,正在學著怎麼不以過去每回來到此地所持有的觀光客角度與心態,展開新的生活。
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
這一年,阿爹在醫院辛勤工作、阿母週間努力做學術。對一天工作時間超過12個小時的B來說,他對這個家的照顧與依附濃厚地令我感動不已。當兩人皆為學生身分時,大小家事B一手包辦,我只要專心於學術論文發表與博論撰寫。搬來紐約後,醫生身分與隨之而來的、工作上的成長喜悅與壓力包袱,皆需要伴侶更多的體諒與安慰。於是,經過頭兩個月的重新適應期後,我自願從衝鋒陷陣與緊湊的學術工作圈內慢慢放下手邊工作,捲起袖口抱起洗衣籃與拿起吸塵器,趁著Ezii上學時做好家事後才開始為自己的未來打拼,同時負起Ezii的主要教養之責。從什麼都不懂、也不是很懂事、以往只需為自己負責的女孩,我學起怎麼經營婚姻與發展一個家庭。好友都知道我常這樣的自嘲著:我每天都在「望夫崖」、Ezii每天都在「望爹崖」。醫生伴侶與孩子的辛苦不需多說,這就是為什麼醫院附屬的親子組織如此龐大,因為大部份成員的伴侶與父/母都時常不在身邊,這時,瞭解狀況也身處相同狀況的支持團體所提供的力量就無遠弗屆了。
醫界人員多是以一笑置之的態度來看Grey's Anatomy,因為內容不真實的可以。 "It's not about the medicine, it's entertainment (這不是醫學,而是一種娛樂)" 是醫界人員對它最常見的評價。不認識B以及他的朋友們之間,劇情怎麼演我就怎麼信;現在重新看起這齣戲,才能體會醫生們為什麼拿它來說笑,雖然編劇組參詢過許多醫界重要人士的意見。不管內容怎麼光怪陸離,其中的"Joe's bar"是種醫護人員生活的重要象徵。美國每個大型醫院周圍一定會有一間類似的酒吧,醫護人員下班後就約著一起去吃飯或喝一杯,這是多數人舒壓的方式。B所工作的醫院、兩個campus都各自有一個類似功能的酒吧,不管什麼時候去,裡頭的客人幾乎全是醫護人員。許多朋友抱怨伴侶下班後怎麼三、四個小時都不回家,或許我比較幸運,B從不願單獨和友人出去飲酒舒壓(幾乎每個同事下班後,不管早班夜班,都約著一起喝酒或吃飯去),堅持只想有更多點時間陪妻小,或是堅持我去他才肯去。我怎麼勸他、踢他出門,他那「我只想陪妳」的念頭頑固得很。我也學著放下自己那「辛勤工作後和朋友出去聊聊有益心身健康」的價值觀,畢竟,伴侶的聰慧體貼是看雙方互動來決定的,任一方以「我是為你好」態度來軟性強迫對方,都不健康。於是,我家樓下這間酒吧餐廳的酒保與服務生和Ezii也很熟,因為Ezii 很常出現在那兒和一群醫護人員一起吃晚餐,我們吃著海鮮義大利麵、喝著馬丁尼與啤酒時,他則一把抓起醬烤雞翅、暢飲他的果汁。B在醫院的Family man形象濃厚無比,這並非我所願,我反倒希望我們各自在職場有些許獨立於家庭之外的自我。不過這樣也好,不管是那些整形整到波波相連到天邊的妖豔護士們對男性醫生怎麼頻送秋波,或是不在乎對方究竟有沒有結婚還是不斷提出約會邀請的醫生們來說,B已經給了最好的答案。既然我是這family man形象的既得利益者,幹嘛花力氣去自找麻煩的找他討論「要怎麼經營獨立於家庭之外的自我」哪?這是他的人生、他的選擇,也是他對我和Ezii的情感驗證。
這就是Ezii的阿爹、我的老公,B。只要他放假在家,就是我們的家庭日,或是全家出門玩耍去、或是和好友窩在家裡閒聊,我們一家子總會有好多點子一起渡過這難得的時光;若是週間放假,Ezii上學去時,則是我倆的小夫妻約會日,手牽手上個館子或看場百老滙秀,享受只有兩人的小小世界。令我最為感動的是,有時我一心只想上圖書館寫完某個章節,不需語言、無須多說什麼,傍晚總是會有個窗明几淨的家等著我回去,打過蠟的木頭地板光滑無比,衣服洗好、折好、放好,晚餐在爐內熱呼呼的滾著,Ezii 已經被接回到家邊和阿爹玩耍邊等我回家一起吃晚餐。我心疼他的付出,難得放假沒老婆陪,多睡點也好。不過這就是他。B喜以我和Ezii的快樂做為主要考量,重點是,他也非常喜歡打掃。「打掃」這個動作本身,對他來說就是一種舒壓。
我和B一起身兼彼此的垃圾桶與港灣身分,前者分解與消化雙方工作壓力下所產生的情緒、後者則為彼此提供心靈撫慰與健康成長功能。我們這一年一起打拼的很有勁,從一開始的兵荒馬亂、到慢慢調整彼此在生活中的角色、到試著在新生活中找到自我,慢慢的,生活上了軌道,身心靈也找到合適的位置。對我來說,最大的學習非僅只於此。以前的我真的很天真,可以不為什麼、只為一個不相干的抽象概念、一個價值觀、一個信念,就和B鬥嘴鬥到兩個人都不開心。我們都學到了,在有「磨」有「合」的婚姻關係中,我們有的就是彼此而已,褪下社會階級、種族、文化、性別、職業成就等外在因素,婚姻中的兩人所擁有的,就是對方的靈魂,就是對方這個個體、這個人本身。所以不管彼此的思考模式與思維方式差異度有多少,「磨」的過程是種聆聽、是種同理、是種協調、是種放下;然後,學到了、懂得了、領悟了,就「合」了。這種心靈上的契合,絕非幼稚的、 一昧的意氣之爭所能得到的。這些年來,我們學著以平和詼諧的方式來幫助彼此磨掉個性中的凌角,過去一年來,因為生活與角色的急速轉變,相關的挑戰更是一個接著一個洶湧而來。我們曾一起抱頭痛哭,也曾在暗夜中緊抱彼此在耳邊呢喃著鼓勵的話語。或許因為兩人都生性樂觀,不管怎樣,白天一起床總是會告訴自己「今天也要當好漢一條」,拋下鑽牛角尖的情緒與念頭來體諒對方、包容對方、同理對方。"Stay cool"是我們共有的信念,要是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了,還怎能要求對方來愛自己呢?做個自己也會愛上的人,做個會令人想珍惜、想付出、想保護、想去愛的人,即使結了婚,愛情還是可以保鮮,更可以增值(存在的價值)。
【2y4m16d】看雁鴨優游。好友懾於Bronx Zoo。
除了關於婚姻關係的省思之外,這一年以來生活上改變有多少呢?想起來還蠻有趣的。
當初完全不熟地鐵系統,每週週間的午餐聚會出了好幾次接錯車的問題,現在的曼哈頓地鐵圖彷彿印在腦中,常去的那些區域路線特別鮮明。當初對曼哈頓公路系統僅有個初步印象,計程車司機故意繞了路還得先查一下手機地圖才能確定,現在一坐上去端視時間地點,先和司機打個照面聊一下路線,免得又遇上把人當呆胞般載著轉來轉去或故意開到比較擁擠的路上塞著的那種沒心肝司機。當初搬來時對於物價概念模糊,搞清楚「去哪裡可以買到什麼」對我們來說是探險最佳挑戰,現在和上東城的西方超市們變成好友、中國城內琳琅滿目的東亞與東南亞雜貨摸的清楚、原本就是常去購物又離家不算遠的Costco與Target內選擇豐富、如整個台灣超市搬過來的法拉盛超市內想得到的台灣食材都找得到、酒類選購好店為東村的 Astor Wines & Spirits、咖啡則喜歡買Porto Rico 。在許多久居紐約的台美朋友經驗分享下,每兩週一次的購物日的樂趣對我們來說,和上館子、看秀或參與文化活動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沒有阿爹的週末,從小就在家關不住的我和自幼就喜歡出門玩耍的Ezii,母子一起和朋友到處去玩。不知不覺,每週兩天週六週日趴趴走這樣的玩法,使得紐約大大小小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 植物園、公園、親子露天音樂派對等等,都有我們的足跡。 不管有沒有阿爹在,我和Ezii可是一刻都不消磨地享受我們的親子時光。另外,嗜吃美食如我們,有幸有一群朋友一起上遍各式各樣餐館,從上海菜餐廳食為天、到東村的日本拉麵Ippudo、到頗負盛名的blue ribbon 壽司、到新法式料理王國Jean Georges、到從慾望城市打響名稱的 Asian fusion餐廳Tao、到中國城內目前B最愛的越南菜餐廳 Pho Pasteur、到法拉盛台灣家鄉味十足的南北合等等,都有我們的影子。在育樂活動中充電、在美食撫慰下補給心靈與身體上所需的養分,是為忙碌生活舒壓的好方法,也是我們防止心靈因勞勞碌碌而枯萎的方式。 唯一可惜的是,喜歡下廚的我們,現在動手的機會少了很多,即使下廚也多只是快炒些家常小菜,偶而興致一來才會想做些大菜;而空有雄心壯志想要學糕點烘培的我,這一整年來只試著做過一回法式烤布蕾。等生活再穩定一點,各自在職業生涯中爬得高了一點,希望能有更多時間來做菜做點心。這種沿襲自外婆、奶奶與媽媽,一心只想為全家人張羅每晚豐盛飯菜的媽媽桑心情,真是正港的台灣母親精神哪!
【1y9m10d】從台灣回美國路上之亂亂拍消磨時間,看得出來Ezii一點都不想陪阿爹阿母玩亂拍...科科
這一年,我們蒐集了滿滿幸福回憶,怎麼細數也數不完。謝謝許多台灣親友與小麥、紐約朋友這一年以來不間斷的鼓勵與陪伴。在論文撰寫的末期與阿爹轉往外科工作的當下,有感而發的記下這些體認。接下來一年,希望也一樣,全家人攜手一起大步向前邁進!
【同場加映】一年內,Ezii變了多少?
【2y6m14d】
兩週前和朋友去動物園玩,Ezii在長凳上吃點心的照片,整個就像個有個性的大男孩,寶寶味道在兩歲後急速消失中。這...這一點都不像兩歲半小孩阿!
【2y6m20d】
吃玉米的認真樣兒,臉上的嬰兒肥都不見了。阿母阿爹喜於孩子的急速成長,和寶寶Ezii的嬰兒肥說掰掰。
【1y6m3d】
去年差不多時候,一歲半的Ezii興奮笑起來是這幅模樣的....
【1y6m18d】
一歲半吃著點心的他是這樣子的....(走甜美寶寶路線?)
【1y6m26d】
鬼靈精怪的表情倒是一點都沒變,這應該會成為Ezii的正字招牌?!
【2y6m1d】
人家現在走的是陽光男孩路線啦!問Ezii幾歲,他會很大聲的邊回答"I am two!" 、邊比出「二」的手勢。兩歲的陽光男孩和藍天豔陽真的很搭!
【2y6m1d】
「爹地媽咪、阿公阿媽、nana, papa、姑姑舅舅,我明年長更大給你們看!」
明年,Ezii三歲。現在,我們只想好好享受兩歲的他。
去年的六月十號,我們一家人和當時初認識的好友S,在傍晚時分來到上東城面東河的河濱公園散步。望著映照著燈火閃爍的河面,我們聊著過去的生活與對未來的想望。那時的我們,剛搬來曼哈頓沒多久,正在學著怎麼不以過去每回來到此地所持有的觀光客角度與心態,展開新的生活。
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
這一年,阿爹在醫院辛勤工作、阿母週間努力做學術。對一天工作時間超過12個小時的B來說,他對這個家的照顧與依附濃厚地令我感動不已。當兩人皆為學生身分時,大小家事B一手包辦,我只要專心於學術論文發表與博論撰寫。搬來紐約後,醫生身分與隨之而來的、工作上的成長喜悅與壓力包袱,皆需要伴侶更多的體諒與安慰。於是,經過頭兩個月的重新適應期後,我自願從衝鋒陷陣與緊湊的學術工作圈內慢慢放下手邊工作,捲起袖口抱起洗衣籃與拿起吸塵器,趁著Ezii上學時做好家事後才開始為自己的未來打拼,同時負起Ezii的主要教養之責。從什麼都不懂、也不是很懂事、以往只需為自己負責的女孩,我學起怎麼經營婚姻與發展一個家庭。好友都知道我常這樣的自嘲著:我每天都在「望夫崖」、Ezii每天都在「望爹崖」。醫生伴侶與孩子的辛苦不需多說,這就是為什麼醫院附屬的親子組織如此龐大,因為大部份成員的伴侶與父/母都時常不在身邊,這時,瞭解狀況也身處相同狀況的支持團體所提供的力量就無遠弗屆了。
醫界人員多是以一笑置之的態度來看Grey's Anatomy,因為內容不真實的可以。 "It's not about the medicine, it's entertainment (這不是醫學,而是一種娛樂)" 是醫界人員對它最常見的評價。不認識B以及他的朋友們之間,劇情怎麼演我就怎麼信;現在重新看起這齣戲,才能體會醫生們為什麼拿它來說笑,雖然編劇組參詢過許多醫界重要人士的意見。不管內容怎麼光怪陸離,其中的"Joe's bar"是種醫護人員生活的重要象徵。美國每個大型醫院周圍一定會有一間類似的酒吧,醫護人員下班後就約著一起去吃飯或喝一杯,這是多數人舒壓的方式。B所工作的醫院、兩個campus都各自有一個類似功能的酒吧,不管什麼時候去,裡頭的客人幾乎全是醫護人員。許多朋友抱怨伴侶下班後怎麼三、四個小時都不回家,或許我比較幸運,B從不願單獨和友人出去飲酒舒壓(幾乎每個同事下班後,不管早班夜班,都約著一起喝酒或吃飯去),堅持只想有更多點時間陪妻小,或是堅持我去他才肯去。我怎麼勸他、踢他出門,他那「我只想陪妳」的念頭頑固得很。我也學著放下自己那「辛勤工作後和朋友出去聊聊有益心身健康」的價值觀,畢竟,伴侶的聰慧體貼是看雙方互動來決定的,任一方以「我是為你好」態度來軟性強迫對方,都不健康。於是,我家樓下這間酒吧餐廳的酒保與服務生和Ezii也很熟,因為Ezii 很常出現在那兒和一群醫護人員一起吃晚餐,我們吃著海鮮義大利麵、喝著馬丁尼與啤酒時,他則一把抓起醬烤雞翅、暢飲他的果汁。B在醫院的Family man形象濃厚無比,這並非我所願,我反倒希望我們各自在職場有些許獨立於家庭之外的自我。不過這樣也好,不管是那些整形整到波波相連到天邊的妖豔護士們對男性醫生怎麼頻送秋波,或是不在乎對方究竟有沒有結婚還是不斷提出約會邀請的醫生們來說,B已經給了最好的答案。既然我是這family man形象的既得利益者,幹嘛花力氣去自找麻煩的找他討論「要怎麼經營獨立於家庭之外的自我」哪?這是他的人生、他的選擇,也是他對我和Ezii的情感驗證。
這就是Ezii的阿爹、我的老公,B。只要他放假在家,就是我們的家庭日,或是全家出門玩耍去、或是和好友窩在家裡閒聊,我們一家子總會有好多點子一起渡過這難得的時光;若是週間放假,Ezii上學去時,則是我倆的小夫妻約會日,手牽手上個館子或看場百老滙秀,享受只有兩人的小小世界。令我最為感動的是,有時我一心只想上圖書館寫完某個章節,不需語言、無須多說什麼,傍晚總是會有個窗明几淨的家等著我回去,打過蠟的木頭地板光滑無比,衣服洗好、折好、放好,晚餐在爐內熱呼呼的滾著,Ezii 已經被接回到家邊和阿爹玩耍邊等我回家一起吃晚餐。我心疼他的付出,難得放假沒老婆陪,多睡點也好。不過這就是他。B喜以我和Ezii的快樂做為主要考量,重點是,他也非常喜歡打掃。「打掃」這個動作本身,對他來說就是一種舒壓。
我和B一起身兼彼此的垃圾桶與港灣身分,前者分解與消化雙方工作壓力下所產生的情緒、後者則為彼此提供心靈撫慰與健康成長功能。我們這一年一起打拼的很有勁,從一開始的兵荒馬亂、到慢慢調整彼此在生活中的角色、到試著在新生活中找到自我,慢慢的,生活上了軌道,身心靈也找到合適的位置。對我來說,最大的學習非僅只於此。以前的我真的很天真,可以不為什麼、只為一個不相干的抽象概念、一個價值觀、一個信念,就和B鬥嘴鬥到兩個人都不開心。我們都學到了,在有「磨」有「合」的婚姻關係中,我們有的就是彼此而已,褪下社會階級、種族、文化、性別、職業成就等外在因素,婚姻中的兩人所擁有的,就是對方的靈魂,就是對方這個個體、這個人本身。所以不管彼此的思考模式與思維方式差異度有多少,「磨」的過程是種聆聽、是種同理、是種協調、是種放下;然後,學到了、懂得了、領悟了,就「合」了。這種心靈上的契合,絕非幼稚的、 一昧的意氣之爭所能得到的。這些年來,我們學著以平和詼諧的方式來幫助彼此磨掉個性中的凌角,過去一年來,因為生活與角色的急速轉變,相關的挑戰更是一個接著一個洶湧而來。我們曾一起抱頭痛哭,也曾在暗夜中緊抱彼此在耳邊呢喃著鼓勵的話語。或許因為兩人都生性樂觀,不管怎樣,白天一起床總是會告訴自己「今天也要當好漢一條」,拋下鑽牛角尖的情緒與念頭來體諒對方、包容對方、同理對方。"Stay cool"是我們共有的信念,要是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了,還怎能要求對方來愛自己呢?做個自己也會愛上的人,做個會令人想珍惜、想付出、想保護、想去愛的人,即使結了婚,愛情還是可以保鮮,更可以增值(存在的價值)。
【2y4m16d】看雁鴨優游。好友懾於Bronx Zoo。
除了關於婚姻關係的省思之外,這一年以來生活上改變有多少呢?想起來還蠻有趣的。
當初完全不熟地鐵系統,每週週間的午餐聚會出了好幾次接錯車的問題,現在的曼哈頓地鐵圖彷彿印在腦中,常去的那些區域路線特別鮮明。當初對曼哈頓公路系統僅有個初步印象,計程車司機故意繞了路還得先查一下手機地圖才能確定,現在一坐上去端視時間地點,先和司機打個照面聊一下路線,免得又遇上把人當呆胞般載著轉來轉去或故意開到比較擁擠的路上塞著的那種沒心肝司機。當初搬來時對於物價概念模糊,搞清楚「去哪裡可以買到什麼」對我們來說是探險最佳挑戰,現在和上東城的西方超市們變成好友、中國城內琳琅滿目的東亞與東南亞雜貨摸的清楚、原本就是常去購物又離家不算遠的Costco與Target內選擇豐富、如整個台灣超市搬過來的法拉盛超市內想得到的台灣食材都找得到、酒類選購好店為東村的 Astor Wines & Spirits、咖啡則喜歡買Porto Rico 。在許多久居紐約的台美朋友經驗分享下,每兩週一次的購物日的樂趣對我們來說,和上館子、看秀或參與文化活動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沒有阿爹的週末,從小就在家關不住的我和自幼就喜歡出門玩耍的Ezii,母子一起和朋友到處去玩。不知不覺,每週兩天週六週日趴趴走這樣的玩法,使得紐約大大小小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 植物園、公園、親子露天音樂派對等等,都有我們的足跡。 不管有沒有阿爹在,我和Ezii可是一刻都不消磨地享受我們的親子時光。另外,嗜吃美食如我們,有幸有一群朋友一起上遍各式各樣餐館,從上海菜餐廳食為天、到東村的日本拉麵Ippudo、到頗負盛名的blue ribbon 壽司、到新法式料理王國Jean Georges、到從慾望城市打響名稱的 Asian fusion餐廳Tao、到中國城內目前B最愛的越南菜餐廳 Pho Pasteur、到法拉盛台灣家鄉味十足的南北合等等,都有我們的影子。在育樂活動中充電、在美食撫慰下補給心靈與身體上所需的養分,是為忙碌生活舒壓的好方法,也是我們防止心靈因勞勞碌碌而枯萎的方式。 唯一可惜的是,喜歡下廚的我們,現在動手的機會少了很多,即使下廚也多只是快炒些家常小菜,偶而興致一來才會想做些大菜;而空有雄心壯志想要學糕點烘培的我,這一整年來只試著做過一回法式烤布蕾。等生活再穩定一點,各自在職業生涯中爬得高了一點,希望能有更多時間來做菜做點心。這種沿襲自外婆、奶奶與媽媽,一心只想為全家人張羅每晚豐盛飯菜的媽媽桑心情,真是正港的台灣母親精神哪!
【1y9m10d】從台灣回美國路上之亂亂拍消磨時間,看得出來Ezii一點都不想陪阿爹阿母玩亂拍...科科
這一年,我們蒐集了滿滿幸福回憶,怎麼細數也數不完。謝謝許多台灣親友與小麥、紐約朋友這一年以來不間斷的鼓勵與陪伴。在論文撰寫的末期與阿爹轉往外科工作的當下,有感而發的記下這些體認。接下來一年,希望也一樣,全家人攜手一起大步向前邁進!
【同場加映】一年內,Ezii變了多少?
【2y6m14d】
兩週前和朋友去動物園玩,Ezii在長凳上吃點心的照片,整個就像個有個性的大男孩,寶寶味道在兩歲後急速消失中。這...這一點都不像兩歲半小孩阿!
【2y6m20d】
吃玉米的認真樣兒,臉上的嬰兒肥都不見了。阿母阿爹喜於孩子的急速成長,和寶寶Ezii的嬰兒肥說掰掰。
【1y6m3d】
去年差不多時候,一歲半的Ezii興奮笑起來是這幅模樣的....
【1y6m18d】
一歲半吃著點心的他是這樣子的....(走甜美寶寶路線?)
【1y6m26d】
鬼靈精怪的表情倒是一點都沒變,這應該會成為Ezii的正字招牌?!
【2y6m1d】
人家現在走的是陽光男孩路線啦!問Ezii幾歲,他會很大聲的邊回答"I am two!" 、邊比出「二」的手勢。兩歲的陽光男孩和藍天豔陽真的很搭!
【2y6m1d】
「爹地媽咪、阿公阿媽、nana, papa、姑姑舅舅,我明年長更大給你們看!」
明年,Ezii三歲。現在,我們只想好好享受兩歲的他。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