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仲翔


 

在每個人的觀念中,有錢似乎就能獲得快樂,但這存在著許多盲點:多少錢才算有錢?怎樣才算是快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m)與普林斯頓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的研究調查指出,年收入超過7.5萬美元的人,其幸福感並未增加。所得較高與擁有較多資產收入的美國前20%富人,儘管收入是一般中等家庭的3.3倍,但消費支出僅較中等家庭多出63%;同時,他們額外的消費主要是花費在奢侈品上,但他們並未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快樂。

 曾有經濟學家提到,市場機制就像一雙無形的手,對社會大眾而言是秘而不宣且難以捉摸;這種機制一方面促進和鼓勵收入與財富的不平等,但另一方面卻能有效安排勞力、原物料和資金的運作,製造出商品和服務以滿足廣大人口的需求。然而,這也使得我們多數人,尤其是熱衷於生產商品與服務的人,會有"永不知足"的心態,對物質慾望的渴求令人無法放鬆心情、悠然地享受人生。

 以中產階級為主要人口的已開發國家,99%的百姓因收入不均而產生憤怒,並且與1%的富人產生對立;主因似乎並非始自於收入不均,人們的不滿並不是因為市場體制允許富人竊取及剝削別人對社會造成危害,最後普羅大眾將窮到沒有食物可吃,只好吃有錢人。的確,許多人樂於相信有錢人極有可能不會比他們更幸福。教師的薪資低於銀行家,普通醫生的薪資低於整形醫生,這些現象的確令人不安,社會的確是不公平的。我們不僅要靠市場經濟來制定價格,以協調各種經濟活動;事實上,我們也預期市場經濟能制定每個人的價值。我們因為市場所分派給個人的財富,和我們的價值觀不對等而感到憤怒。但為何所得收入和財富竟會變成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以及成為個人的人生經驗是否豐富的總結?

 當你為教師的薪資打抱不平時,這股憤怒究竟從何而來?你真的不認同教師的供需問題是薪資造成嗎?或者,另有其他基本層面的事情困擾著你?儘管你的看法和別人不同,你還是會透過薪資所得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這種感覺是否令人不悅?在內心深處,你就是無法擺脫收入較高,意味著幸福更多與人生經驗更豐富的這種觀念,這是否令你覺得失望?

 部分收入位於金字塔頂端的富人,確實很努力地使我們相信他們更有權勢、更聰明和更優秀,他們較其他人更為傑出,只因為他們賺得更多的財富。我們因薪資不均而心生不滿,並美化膚淺的人生意義說詞。我們對富人的炫富行為,如Prada名牌包和賓士車而感到憤怒。如果選擇參加以金錢來計分的遊戲,和富人相對抗,其實我們早已輸了。

 本文的目的不是要為收入和財富不均來做辯護,筆者的目的,是想邀請讀者以不同的視角來審視這個問題。比我們更聰明的人將會想出,我們的市場經濟該如何做出最好的調整或是重組。當下的市場經濟,並不是依據人類經驗來決定價值而設計的,而是為我們創造最大的不幸福而設計的。美國鉅富洛克斐勒有句名言,當他被問到:要多少錢才夠呢?他的回答是,只要再多一點點。

 市場機制需要你每天工作近10個小時,然後隔天又再重新做一次;如果你選擇讓這種機制來決定你的價值、來衡量你的人生經驗的品質,那麼無論是成為富人或吃掉富人,都無法讓你擺脫對財富的饑渴。但是也許,只是也許,你可以試著相信,身為人類的你,已經擁有足夠的財富去體驗這個人生;一個美麗、輝煌和奇妙的生物,並不是因為他所擁有的、他得到的或被賦予的東西所定義,而是應該由他是誰,以及他將來會成為誰來做定義。

轉貼自工商時報2013/4/16社評專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tes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